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尚小说网 www.asxs.cc,最快更新帝国的黎明最新章节!

时的珠江水面辽阔,有“小海”之称,城南的西澳(今南濠街一带)是重要的内港,商船往来,百货充盈,为“五都之市”,附近还有大市街(今惠福西路)、象牙街、玛瑙巷等街巷,时人程师孟诗云:“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

    “蕃坊”尽显异国情调

    “蕃学”中有阿拉伯人高中进士

    如今的广州街头,随处可以见到外国人的身影。实际上,早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胡人商贾往来不断;唐宋元三代,在越秀区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蕃坊”,人数已达12万~20万人,呈现“蕃药珍宝”,积载如山的盛况。

    广州的“蕃坊”设立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地点在今光塔街一带。蕃坊设蕃长进行管理,蕃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蕃坊”的日常事务和负责招徕商人。蕃长在实施蕃访的行政管理时,要根据侨居国的法令和本国惯例行事。侨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风俗习惯的自由,可以在广州购置田地和住宅。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蕃坊”是广州城市中一个独特景观。有专家考证,宋代蕃坊最盛时,其范围大致东起朝天路,西至丰宁路(人民北路),南达惠福西路,北抵中山六路。他们的民情风俗给广州注入了一种奇特的异国情调。这里有“绕耳皆穿孔”,戴20多枚耳环的波斯妇女,有“西装革履”欧洲人,还有嗜嚼槟榔,“唾地如血”的东南亚人——这种习俗在广州本地受影响的居民中也延续到解放前。由于人口的主力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此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此外还有信奉***的欧洲人、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和印度人等。

    宋代,蕃坊内设有“蕃学”。这是应蕃人的要求,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诸“蕃”子弟均可入学,学习中国文化。在蕃坊历代外侨中不乏学者大儒。他们的子女在广州上学,学习汉文化,并融入到社会上层。据传阿拉伯人李彦升曾赴唐朝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并被任以官职。有的外商还被中国朝廷封以官职,如南宋时外商海达被任命为广东盐司提举,泉州外商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其兄弟蒲寿宬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为官公正清廉,颇得民心。因他在任期间建亭保护民众水井,解决吃水问题,后人曾赋联讴歌:“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北宋时期中外可以通婚,但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规定外侨三代中有一代为官者,才有资格与中国女子通婚。一些“外来郎”想必也有“本地媳妇”。

    六脉渠排水至今仍在用

    苏轼“万竿大竹”建白云山水道

    在古代广州城的市政中,最经典的设计之一便是以“六脉渠”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和“白云山水道”为代表的城市供水系统。

    六脉渠是用砖石砌筑上盖石板的大方渠,始建于何时已经难以查考。但至迟在五代南汉时已经有其前身形成。这组比照人体经络而命名为“六脉”的渠道,不仅经由人工筑造,更是巧妙利用自然地势的起伏蜿蜒而成。这些渠道与城市中及周边自有的河涌以及护城濠等一道,构成了广州城市严密的排水网络。水经由六脉渠流到东、西濠涌,再进入玉带河,最后归入大海,起到排水、蓄洪、蓄潮、防旱涝的作用。至今这些改成暗渠的渠道仍旧是广州重要的排水渠道。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至于“白云山水道”则是广州城建史上城市供水的一大创举。古代广州秋冬季节雨水较少,珠江又受海潮倒灌影响咸苦,因此虽然临江,城中居民淡水却嫌不足。三国东吴时,广州刺史陆胤便修建了引水工程,引白云山泉水入城,以解决城里居民的吃水问题。白云山泉水清凉甘甜,故名“甘溪”。这条泉水经上塘、下塘,在小北花圈附近分流两支,一支经今仓边路入清水濠,一支经今大石街华宁里入今西湖路的古西湖。宋代甘溪因水源不足而渐渐干涸。北宋时官府引流和疏导甘溪,使其除饮用外,还能够载船运货,排水泄水、灌溉农田。

    北宋时,曾在广东任职的苏东坡接到好友广州太守王敏仲来信,谓广州发生瘟疫,尸骸枕藉。苏东坡认为这与饮水不洁有直接关联。因此他建议使用“万竿大竹”作为水管,从白云山引水入城。同时他建议设立专门的“匠人”,每日巡视管道,及时查漏补缺,并且要在每一根竹管上钻个小孔,用竹钉封上。竹管倘发生堵塞,就容易查出,便于日常维护。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