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0月17日,林西镇守使、帮办热河军务米振标通电北京宣布本军改旗易帜,接受国民革命军的改编。
米振标在电文上为自己的行为列举了三个理由,第一是热河连续三年受灾,今年又再次爆发了虫灾,虽然他频频请示中央,但是中央始终没有拨下什么赈灾款项,热河民众大多已经活不下去了;
第二毅军统领、督理热河军务兼热河都统、昭武上将军姜桂题,自从上任以来不仅没有设法解救民众之苦,反而放开了鸦片种植,这一举动不仅毒害了热河民众,其从鸦片种植中收取的税金也大多落入了自己的腰包,并没有如他自己所言,是用来贴补军费的;
第三毅军镇守边省,此地又多灾害,军队所需物资全赖后方接济,但自毅军调驻热河之后,不仅物资供应不及时,还常常被克扣军饷,军士大多怨气满腹。
米振标最后在电文中总结道:“…中央对于反对共和残害国民的辫子军嘘寒问暖,唯恐彼辈有所不满。对于在边省保卫国家的军人却不闻不问,就好似我们是后娘养的妾生子。亲疏远近之姿态,宁不令人心寒?吾辈乃是为国家守土,非为一家一姓守户,故我军上下一致同意接受国民革命军之改编,今后天下再无毅军矣。”
米振标的言论自然是激起了袁世凯的大不满,他一边发电报质问革命委员会此举是什么用意,一边又下令切断了关内外铁路。大有革命委员会不给出一个交代,北京就要让辽东和山东的交通断绝一样。
吴川于是以自己的名义通电中央政府,对热河事件做了一个交代:“…毅军起于安徽,平定过阿古柏之乱、参加过甲午战争,于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是有功劳的。但是这只军队中大部分人员都已经过了40,戎马半生却依旧是孤单一人,国家对待他们难道不亏欠吗?
革命委员会虽然不是中央政府,但是我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意志,自然不能对这些有功之臣漠视不理。革命委员会对于毅军的改编,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有功之臣退役安享晚年;二是精简人员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减轻热河当地群众的负担。
对于中央政府的责难,我深感诧异却难以理解,我希望中央政府的上下官员要明白这样一件事,中华民国非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全体国民的共同所有物。
中央政府的权力并非出自天授,而是全体国民让渡了一部分自身的权力形成的。中央政府应当听从人民的意愿去行事,而不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对着人民的选择指手画脚。
革命委员会收编热河驻军,是来自于热河人民的请求,并不是一个地方军阀吞并了另一个地方军阀的地盘,所以中央政府的指责毫无道理。
倒是在革命委员会发动山东人民抵抗外国势力的入侵时,听命于中央的张勋所部悍然袭击国民革命军的背后,在张勋战败后中央政府还不停的为其脱罪。我倒是就这件事很想问一问北京政府了,你们到底想做什么呢?”
毅军统领姜桂题在辛亥革命时站在了袁世凯这边,虽然毅军同样保留着旧军的习俗,但是在袁世凯眼中他可比张勋要可靠的多。所以张勋一早就被打发到南边去了,姜桂题却还能镇守着北京北面的门户热河。只是毅军在战斗力上可比张勋的部队差多了,虽然毅军的人数并不算少。
1912年六月袁世凯把武卫左军改回毅军时,毅军还有步队26营,马队3营,炮队2营,还有一哨马队编制于卫队营中。1913年8月,姜桂题署理热河都统时,毅军主力20余营就驻扎在了赤峰、乌丹、林西等地。
姜桂题老迈,毅军中的主事者实际已经是米振标。虽说毅军得了热河这个地盘,但是连续三年受灾的热河显然是难以壮大这支军队的。且东蒙闹独立的蒙匪和东三省实力强大的革命委员会,都令驻扎在热河行省的毅军上下感到度日如年。
姜桂题敢冒大不韪开放烟禁,也算是死中求活之举。但是这一举动显然引起了本地民众和革命委员会的不满,加上1912、1913、1914三年中,革命委员会一直都在帮助受灾的热河百姓,从心理上来说热河民众也更亲近东三省,而反感军纪败坏且不断压榨自己的毅军。
今年热河大部分地区闹起了一种钻心虫,虽然在习惯性的求助了革命委员会获得了帮助,但是比热河地区受灾更严重的铁岭地区,在革命委员会大力的支援下,不仅获得了粮食补助,还得到了房屋建造的津贴,而毅军这边对受灾地区却连税收都不肯减免,这自然就激发了本就对毅军离心离德的热河民众的不满。
一些在东三省求学的中学生很快就在家乡联络了起来,发动了热河民众对于毅军的抗议,并要求毅军撤离热河,宣布热河地区正式归入东三省管辖。
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要说没有得到革命委员会的支持,米振标是不大相信的。毕竟在9月份抗税运动初起时,革命委员会就派出了一只骑兵部队入驻了朝阳地区,并照会了米振标。这只骑兵部队的人数虽然不多,不过五六百人,但是米振标手下的3000余人却没人愿意去和这只部队对峙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在这5、600人背后有一整个东三省的力量支持着。
随着革命军在朝鲜击败了日本人,在小兴安岭附近围剿了东蒙古匪徒的主力,毅军上下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