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尚小说网 www.asxs.cc,最快更新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最新章节!

料更为丰富完整。”1923年,叶莲娜在给友人的信函中,还特别申明自己手中还保存着爷爷当年没有发表过的一部分日记以及其他一些手稿。根据她父亲的嘱咐,在诗人遇害100周年之前不得公开发表,公布于众,因为诗人在《一号日记》中提到及抨击的那些人至今还活在人世。

    鉴于普希金《一号日记》这份手稿的珍贵价值,同时也为了使普希金留下的珍贵文稿不致流散各地,苏联普希金博物馆和普希金故居的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联系叶莲娜,但始终没有结果。

    就这样,普希金《一号日记》之谜刚拉开帷幕,就随着叶莲娜的失踪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一些俄罗斯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一号日记》。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本神秘的《一号日记》能得见天日。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谁

    《呼啸山庄》因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而备受学界称赞。但人们对它的作者归属却心存疑虑:文风硬朗的《呼啸山庄》真的是出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之手吗?

    1847年12月,出版商托马斯·科特雷出版了《呼啸山庄》,作者署名为“艾莉斯·勃哀尔”。在文学界,大多数人认为,《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年)。这部小说描写了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经历。他热爱恩肖的女儿凯瑟琳,但遭到恩肖一家的强烈反对和歧视。当凯瑟琳嫁给富商林顿之后,希斯克利夫蓄意对这两个家庭进行报复,并一直延续到他们的第二代。这部小说结构非同一般,富有奇特的想象和戏剧性的构思安排,笔法流畅细腻,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青睐。

    随着1848年艾米莉的病逝,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为了纪念妹妹,在1850年10月决定主持再版《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然而,此时却发现出版商已经把原稿不慎丢失了。自此,就有人对众口称誉的《呼啸山庄》一书的真正作者产生怀疑了,《呼啸山庄》一书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更是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一些人认为,《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不是艾米莉·勃朗特,而是她的同胞哥哥布兰韦尔·勃朗特。当时,已故布兰韦尔的一位名叫威廉·迪尔顿的旧友在英国《哈利法克斯报》上撰文,肯定《呼啸山庄》是布兰韦尔写作的一部成功之作,称艾米莉是《呼啸山庄》作者的说法是失实的。在当时,有一位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传》一书中提到《呼啸山庄》系妹妹艾米莉所著。为此,迪尔顿还专门为此书的作者问题公开责难盖斯凯尔夫人。迪尔顿回忆说,他曾和布兰韦尔决定各写一出戏或一首诗来比试各人水平的高低,他们还约定了聚会的时间和地点,并且找了另外一位朋友来当仲裁人。那天,布兰韦尔到会之后,说是要当场朗诵自己写的一首名叫《死神》的长诗,但当他伸手去找随身带来的诗稿时,发现自己错拿了一部自己正在写作的小说的原稿。迪尔顿在文章中十分肯定地说:“布兰韦尔这部小说开始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与《呼啸山庄》中描写的人物和背景是一模一样的。”

    1879年,布兰韦尔·勃朗特的另一位朋友弗朗西斯·格兰特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称布兰韦尔当年曾亲口告诉他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当我拿到《呼啸山庄》一开始读这部小说时,就已经预知故事中所有的人物情节了,因为布兰韦尔曾经在我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念过这部小说的手稿。所以,《呼啸山庄》的著作权应归布兰韦尔名下。”

    然而,面对外界的质疑,勃朗特一家则一致肯定《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创作,这样硬朗的文风正是艾米莉真挚、雄劲内心世界的最佳写照。只要熟读了艾米莉创作的其他大量文学作品,也就不难看出《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非她莫属。而且她在此书最初出版时署名“艾莉斯·勃哀尔”,这正是她本人姓名的首英文字母,同时也承认了此书的著作权归她所有。同时,艾米莉的父亲老勃朗特先生还说,他的儿子完全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布兰韦尔既没有写过《呼啸山庄》的任何文字,也未插手过该书的构思编排。布兰韦尔的文风与艾米莉迥然不同,如果人们了解到布兰韦尔的生平思想和写作风格,就不会枉费心机地把他和《呼啸山庄》的作者等量齐观了。

    而艾米莉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更是在《呼啸山庄》第二版序言中指出,《呼啸山庄》的主题构思与情节安排在勃朗特一家人中间,只有艾米莉是最熟悉最有体验的。艾米莉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位偏僻乡村的穷牧师。她在童年时代曾在专门为穷苦牧师的子女寄读的学校上过学。也曾与姐姐夏洛蒂一同远赴比利时学习法语和德语,准备将来自己开办学校,但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为生活所迫,艾米莉还担任过待遇菲薄的家庭教师。艾米莉性格倔强,文风简洁明快,是一个不信教、罕言寡语而且具有强烈自我感的人,她的几位哥哥姐姐在性格上都比她怯弱得多。这正是艾米莉能够创作出这部撼世之作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同时,艾米莉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清丽而深刻的隽永诗文。《呼啸山庄》既是一部感人心腑的不朽小说,也是一首完美动人的叙事诗。

    尽管关于《呼啸山庄》作者是谁的争论并未停止,但人们一致认同《呼啸山庄》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其实,作者是男是女,又有什么关系呢?

    ■尼采的著作是否被人篡改过

    尼采,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然而,他的思想也被怀疑是二战中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根源。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点在于他晚年的力作《权力意志》一书是否被篡改。然而,这本书是否被篡改至今没有定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个世界都遭受到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铁蹄的践踏,饱受战乱之苦。战后,人们不仅对昔日的法西斯战犯给予了严惩,许多学者更致力于分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基础。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进入人们的怀疑圈,同时也引发尼采著作《权力意志》是否被篡改的争论。

    为什么尼采的思想会被怀疑是残暴的法西斯主义的根源呢?这是因为尼采学说确实曾被法西斯利用。希特勒当年多次去魏玛参观尼采博物馆,并把尼采全集当做礼物送给墨索里尼。而且,纳粹思想家罗森堡也自称信奉尼采的学说。鉴于这样的历史事实,德国的桑德福斯认为,尼采的思想应当作为二战法西斯思想的根源,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就叫《尼采与希特勒》,详细列举两人思想上的相似之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也持同样观点,他写过三篇有关尼采的论著,分别题为《作为法西斯美学先驱者的尼采》、《法西斯主义和尼采》和《理性的毁灭》,最后的结论把尼采说成是一个极端的纳粹分子。

    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尼采根本就不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这是因为尼采对法西斯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始终持反对态度。之所以会错将尼采与法西斯主义相联系,是因为尼采的著作被人篡改了。而篡改者应该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因为伊丽莎白本身有着浓厚的种族主义思想。而且,伊丽莎白嫁给了德国的反犹主义者伯恩哈特·福斯特,与丈夫一起去巴拉圭建立条顿移民村。移民村计划失败,丈夫自杀,她回国照顾已成疯子的哥哥。福斯特·尼采通过整理哥哥的遗稿,垄断了尼采的全部手稿、书信以及尼采著作的出版权。她依靠手中掌握的尼采的全部手稿,开始充当解释尼采思想的权威。她常常用丈夫和自己的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来曲解尼采的思想。她一面扣压尼采的某些手稿,一面从中断章取义地引证一些话加以随心所欲的解释。由于别人见不到手稿,便无从对她的解释提出异议。正是她篡改了尼采的著作,使之趋向法西斯化。

    最早提出尼采著作被篡改说法的学者是德国的尼采研究专家卡尔·施莱希塔。他在1958年出版了《尼采事件》一书,揭露尼采妹妹的作伪行为,认为她还伪造了尼采的书信。同时,德国的理查德·卢斯和美国的瓦尔特·考夫曼也提出要为尼采正名。这样就开始了一场要求恢复尼采著作原貌,还尼采学说本来面目的运动。

    那本被篡改的尼采著作被认为是尼采晚年的著作《权力意志》。这是因为尼采在1885年完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写作后,确曾有过写一本叫《重估一切价值》的书的计划,但他没有完成,留下一些散篇。福斯特·尼采和尼采的朋友彼得·加斯特将这些散篇整理成书,取名为《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福斯特·尼采称这是尼采的主要著作,是尼采思想的代表作。施莱希塔怀疑福斯特·尼采整理这部分手稿时有作伪行为,遂根据手稿原来的顺序重新出版了这部分手稿,取名为《80年代遗稿选编》。

    1961年,意大利学者蒙梯纳里和科利为将尼采著作译成意大利文去民主德国的魏玛,在歌德、席勒档案馆查阅了尼采的全部手稿。经过40天的艰苦工作,他们发现福斯特·尼采编的书严重歪曲了尼采遗稿的真实面目。尼采手稿中一些重要的论文和断片被舍弃了。尼采为写《权力意志》一书准备了374条格言体的断片,并作了分类,但福斯特·尼采在编《权力意志》一书时删去了104条,并将别的手稿任意编入。在采用的270条中,有137条被不负责任地改变,其中包括脱落标题乃至句子,拆散完整的段落。为恢复尼采著作的本来面目,蒙梯纳里和科利编辑了名为《新的批判版尼采全集》的尼采著作汇编,共33卷。他们认为,把尼采和法西斯主义等同起来是恶劣的做法。

    然而,也有人认为,《权力意志》并没有被篡改,福斯塔·尼采只是将哥哥尼采的手稿顺序作了一些调整。中国学者张念东、凌素心在翻译《权力意志》一书时,将尼采妹妹编的文本与施莱希塔按手稿原件编的文本对照,发现各条断片顺序虽然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致。尼采独创了豆腐干式的格言体,各条独自成篇,没有一般文章起承转合那一套格式。因此,各条的顺序就不具有什么重要性。就好比一副扑克牌,无论怎样洗,洗来洗去还是那54张。施莱希塔的《选编》好比一副按顺序排的扑克牌,而福斯特·尼采的《权力意志》不过是重新洗了一下。

    尼采的著作究竟有没有篡改,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古希腊为何盛行裸体雕塑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人们在沉浸于这些雕像的力与美的同时,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的呢?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现代人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塑几乎都是裸体的?这一问题曾困扰了人们几个世纪。直至今天,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

    大多数人认为,古希腊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和当时战争的频繁与体育的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战争很频繁,武器又不是很先进,作战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强壮程度。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男子),为了守卫自己的城邦,要经常锻炼身体。因为遗传的因素,甚至把那些有缺陷的婴孩直接处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那些身材健壮、骨骼和肌肉都很结实的男子就被视为英雄。

    战争带来了体育的盛行,古希腊是一个体育盛行的时代。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自由民不经过练身场的训练。希腊人的孩子从会走路开始,就要接受体育训练。在当时的运动会上,人们并不以裸体为耻,青年男女为了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常常把衣服脱光。斯巴达的女青年参加运动会,也常常是全裸的。对于运动会上的优胜者,人们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诗人为他作诗,雕塑家为他塑像。基于这种风潮,裸体雕塑自然地成了当时的艺术主流,而那些运动场上的优胜者的美丽肌体都可成为雕刻家最理想的模型。因此,人们认为,正是因为体育的盛行,古希腊才产生了如此多的裸体雕塑。

    还有人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源于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较为突出。这种以性为主的裸体美,是由于原始人把性看做大自然的赐物,生命与欢乐的源泉。

    美国学者伯恩斯教授、拉尔夫教授在其力作《世界文明史》中说:“希腊艺术所表达的是什么?总而言之,它是把人文主义象征化——即把人视为宇宙中最重要的造物而加以赞美。尽管许多雕刻描绘神,但这一点也不减损人文主义的本质。希腊人的神是为着人的利益而存在。所以,他赞美神,也就是赞美自己。”在他们看来,希腊的裸体艺术和他们的审美观念有关,表现人体的美术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万物之中,数人最美。所以,在竞技场中会出现欢呼雀跃的裸体群。从总体上来说,希腊雕塑的裸体和战争、体育以及审美都是有联系的。审美观念一经形成,往往会逐渐离开原来的实用目的,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于是,裸体雕塑就大量地出现了。

    古希腊裸体雕塑展现了人体不同寻常的美,如《大卫》、《掷铁饼者》、《维纳斯》等,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寻求。无论它们是出于何种原因而成为裸体的,其中的美都是无法忽视的。

    ■断臂维纳斯之谜

    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膊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着裹在下身的披布……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叫阿佛洛狄忒的女神,她专司“美”和“爱”。在古罗马时代,罗马人将她称为“维纳斯”。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耕地时,发现一个洞穴,并在洞穴中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这就是“断臂维纳斯”雕像。法国驻希腊代理理事路易·布莱斯特很快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向法国公使利比耶尒侯爵作了报告。侯爵以高昂的代价从农夫手中买下这座雕像,价格高达25000法郎,又把它装上法国军舰,偷偷运往法国。现在,这座雕像就陈列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美术馆里,成为卢浮宫的镇馆珍品之一。

    虽然这是个半裸的女性雕像,但她优美、健康、充满活力。雕像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呈现出一种绝世的成熟的女性美。她的面庞呈椭圆形,鼻梁垂直,额头很窄,下巴丰满,洋溢着女性典雅、温柔的气息。虽然衣裙遮住了她的下肢,但人体动态结构准确自然,艺术家的不凡技艺尽在其中。她那微微扭转的身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体态,显得大方甚至“雄伟”。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残断,但雕像整体仍给人以浑然完整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的自由向往。人们不仅惊叹于维纳斯之美,也对她充满了疑问和困惑。她是谁?她的制作者又是谁?她的手臂哪里去了?

    由于这座石像的脸型很像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德雷斯的作品“克尼德斯的维纳斯”的头部,所以,这件作品又叫做“克尼德斯的阿佛洛狄忒”。正因为两件作品有相似之处,很多人断言她的创作者就是普拉克西德雷斯。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件作品的风格符合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雕塑家菲底亚斯或菲底亚斯学生的作品。此外,还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维纳斯”只是一件复制品,是公元前4世纪某件原作的复制品,原件已经消失了……总之,关于“维纳斯”的创作者究竟是谁,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维纳斯”被发现以后,人们曾经在同一座洞穴里找到过一些手与臂的残碎石片,但这些究竟是不是“维纳斯”的手和臂的残片呢?谁也说不清楚。断臂之前她又是怎样的姿态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德国考古学家福尔托温古拉设想,女神的左手向前伸,小臂搁在一根柱子上,并且她的手掌里握有一个金苹果,右手下垂按住已坠落在下腹部的衣裙。还有人认为,维纳斯的左手前伸,握着一面盾牌,右手腾空略向下垂,但并不按住衣服。100多年来,许多雕刻家都曾想给她复原双臂,但无论如何都有一种画蛇添足之感,没有断臂时那么美了。“断臂”给这座雕塑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也更增添了她的残缺美。

    维纳斯的断臂成了世界艺术史上的不解之谜,也许这个谜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米开朗琪罗以谁为原型塑造了摩西雕像

    雕像《摩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闻名于世的杰作。关于它的原型是谁,500年来,人们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的犹太人先知,他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迦南。神借助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在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有一尊摩西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的杰作。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摩西是一个充满神气的领袖,画面上摩西以沉思和明哲的神情出现在世人面前,他那充满睿智和活力的脸部,鲜明地反映着爱与恐。他的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曲着的右腿,宛如要举足站起的模样。牙齿咬紧着,像要吞噬什么东西。摩西的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头发很短,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臂与手的血管突得很显明,像是老人的。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他各部分不相调和,占据了全身面积的1/4。

    《摩西》大体的动作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时佛罗伦萨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那么,摩西雕像的原型是谁呢?

    有人说原型是教皇尤里二世。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尤里二世想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并将当时盛名在外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招来为他工作。他不仅拨款派米开朗琪罗到采石场挑选大理石,还常与米开朗琪罗谈论陵墓修建的事宜,并商定其中雕像的含义。因此,米开朗琪罗极有可能以尤里二世为原型来创作雕像《摩西》。但由于教皇的反复无常,陵墓的施工几起几落,米开朗琪罗遭遇到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西》。

    还有人认为,《摩西》的原型是著名的雕塑《大卫》。他们认为,米开朗琪罗在成功地塑造了青年“大卫”之后,在塑造“摩西”的过程中,又把“大卫”的许多特征揉进了年老的“摩西”之中。经过对两座雕像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不少细微的方面有某种相同之处,如紧锁的眉头、眼睛的结构、瞳孔的转动方向等。这说明,“摩西”可能是以“大卫”为原型的。

    许多人认为,“摩西”的原型是当时的大画家达·芬奇,因为二者的面容非常相像。如果仔细看看“摩西”脸的正面和侧面,就会发现达·芬奇的像和摩西雕像的正面和侧面完全一样:平缓高阔的额头有明显前突的弧形;鼻梁凸起、鼻尖下收;撅起的双唇,深陷的眼睛,健壮的脖颈。就连鼻根部的皱纹、宽大的颧骨、鼻骨所组成的菱形平面及十分前突的下唇也极为相像。至于“摩西”的胡子,可能是米开朗琪罗加长了达·芬奇波浪状胡子的长度。不仅如此,当时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都在罗马,达·芬奇在梵蒂冈的贝尔维捷拉教堂工作,而米开朗琪罗则在罗马圣彼得广场附近的画室潜心塑造“摩西”。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师们一向崇尚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艺术世界的伟人。由于达·芬奇的艺术成就突出,米开朗琪罗对他十分尊敬。因此,米开朗琪罗在创作“摩西”的过程中,有可能自然而然地渗入达·芬奇的形象。

    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形象,米开朗琪罗只好以自己为原型来塑造摩西雕像。所以,雕像实际上是米开朗琪罗的自画像。

    摩西雕像已经完成近500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关“摩西”原型的推断层出不穷,但都没有绝对使人信服的理由。究竟雕像的原型是谁呢?只有米开朗琪罗知道答案,可惜他已经不能为我们作出解释了。

    ■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画中蒙娜丽莎的妩媚笑容具有一种如梦似幻的千古奇韵,被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一幅名画。画中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嘴角浮现出来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示出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是实有其人的,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女市民。达·芬奇刚开始为她画像时,她年仅24岁。据说,在此前不久,蒙娜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夭折。因此,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了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达·芬奇正是抓住了蒙娜丽莎一刹那的微笑,最终创作出这幅不朽的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令人心驰神往。

    自从《蒙娜丽莎》问世以来,她的微笑一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一层面纱。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神秘莫测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蒙娜丽莎》显示了达·芬奇非凡的绘画技巧。当初,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影: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移不定之中。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而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也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大了。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目光的不断转移。

    几百年来,关于蒙娜丽莎“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她之所以微笑不露皓齿,是因为蒙娜丽莎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更有甚者,认为蒙娜丽莎并不是所谓的贵妇而是一个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是众说纷纭,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蒙娜丽莎》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自问世至今,后人不知作过多少品评和揣测,却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凝聚了许多人辛勤付出的汗水。本书从策划开始,就受到各方人士的关照与帮助,在编写时更是得到不少老师和作者的鼎力支持。特此向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是:

    杜金霞、刘俊义、高涛、董芳、谢海峥、滕龙江、金源、马宏宇、章艳芬、陈荣赋、于向勇、张宇浩、陈艳军、任延军、孙良珠、杨威、魏凤莲、孙豆豆、郭育彩、于超英、于娟、张巧利、刘文极、赵雪红、刘丽娟、丁娟、戚浩、沈海霞、谷伟伟、袁钰、刘挥、张晓萍、陈妙、张娜、张杰楠、王道应、余春荣、尹培培、裴向敏、张建霞、沈建菲、张凯、宋洪洁、鲍翠芳、刘继贤、林天翔、刘坚、王海山、王豹、孙恩棣、杨运成、张文娟、肖冉、邓明、罗宇、刘振中、杨文忠、卢志丹、郭海平、胡建军、吴力强、续金健、马树全、张廷伟、张廷职、张春蓉、孟凡祥、邹之蕴、范德胜、廖小微、于富荣、王秀清、李瀚洋、代学峰、房茂利、朱彤、王琳、刘惠芳、陈德中、曹晔晖、霍启军、郭晓雷、刘朝辉。

    本书编写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作品,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和感悟。正是得益于前人的劳动成果,才使本书能够有如此之多的翔实案例和如此丰富的理论基础。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资料的提供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另外,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译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译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恳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来电、来函,以便支取我们为您留备的稿酬。

    编者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