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尚小说网 www.asxs.cc,最快更新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最新章节!

    为什么猪喜欢拱泥土和墙壁

    家猪是由野猪进化来的。大约在8000-10000年以前,原始人类过的是渔猎生活,当捕获到的野猪吃不完时,或者捕获到正在怀孕的母猪,就暂时把它养起来,以后这些猪会生小猪,这使人类受到了启发,于是开始了有意识地驯养野猪,这就是人类养猪的开端。

    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半坡村遗址的出土文物,应用同位素测定,证明我国养猪至少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当然,从性情凶悍强暴的野猪,逐渐进化成为现在驯良的家猪,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人们艰辛的劳动过程。

    从现在猪的习性上,我们还可以找到它从野生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例如,猪喜欢拱泥土和墙壁,就是这个原因。因为猪在野生时代里是没人喂它的,只有依靠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食物,特别是要吃到生长在地下的植物块根和块茎,猪就在生理形态上形成了突出的鼻、嘴和坚强的鼻骨,猪使用这个特殊的鼻、嘴把土拱开,就比较容易吃到泥土里的食物,同时也吃了些泥土。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猪怎么要吃泥土呢?原来野猪吃泥土是要从土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磷、钙、铁、铜、钴等各种矿物质。

    为了防止猪拱泥土和墙壁,在建筑猪棚时,应该选择坚硬的材料作墙壁和地坪,同时还要注意在饲料中充分供应适应猪生理需要的矿物质。

    知识点:猪、野猪、进化、矿物质

    狼为什么爱在夜晚嚎叫

    在山村或牧区,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听见狼群的嚎叫。尤其在牧区,牧人们更加警惕,害怕残酷贪婪的狼伤害自己的羊群。狼为什么爱在夜晚嚎叫?

    世界上的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狼是一种较大的猛兽,它以肉食为主,专门猎取兔子、野鸡、鹿类、鼠类、家禽、家畜等,偶尔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甚至残杀同类,成群的狼有时还会伤害人。

    狼是一种夜行性动物,每到傍晚后,饥饿的狼往往成群地出来寻找食物,一边走,一边发出低声的嚎叫。夜晚的狼嚎使人感到毛骨悚然,其实,这并不是为了恐吓人类,而是具有其他的含义。

    动物的叫声是动物种群间联系的通讯信号。在不同情况下,动物往往会发出不同的叫声。叫声与繁殖习性有很大关系,如鹿类在繁殖期,雄鹿往往会发出特殊的叫声,以求配偶。而狼在夜晚嚎叫,是通过相互嚎叫而集群,如母狼常发出叫声来呼唤小狼,公狼又唤母狼,集合成群后再外出觅食。在繁殖期,狼也往往发出嚎叫声来寻找配偶。在抚幼期,除了母狼会发出叫声,幼狼在饥饿时也会发出尖细的叫声。

    知识点:嚎叫、信号、繁殖习性

    为什么说蟑螂是害虫

    蟑螂白天总是隐蔽在阴暗的地方。一到晚上,就会出没在房间、仓库等地方,尤其在不够清洁干净、常有油污的地方,如厨房,蟑螂的数量就更多。

    蟑螂吃很多东西,属杂食性的昆虫。我们平日吃剩的饭菜,若没盖好,摆放在桌上,就会成为夜晚蟑螂的美食。蟑螂还吃痰、粪便等脏东西。

    蟑螂的身体上有一种腺体,会分泌出有臭味的油状物。在它吃过或爬过的东西上,往往会留下这种难闻的气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蟑螂臭”。

    蟑螂不仅在食物上爬、吃,而且还在食物上呕吐和排泄。因此,蟑螂会将一些诸如伤寒、痢疾、霍乱等传染病带给人类。

    蟑螂还是文献保护的大敌。它爬过书籍,不仅会在书页上留下难闻的气味,而且对书纸张的破坏力极大。在古籍文献保护中,人们主要对付的害虫之一就是蟑螂。此外,蟑螂也会爬进衣柜,损毁人们的衣物、皮毛制品等等。

    可见,蟑螂的确是害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可以通过“蟑螂臭”这种怪味,发现被蟑螂污染过的食品、纸张、衣物,及时做出处理,避免被害虫传播疾病。此外,也要注意居室卫生,保持饮食清洁。

    知识点:阴暗、清洁、油污、蟑螂臭

    为什么蜻蜒的翅膀薄得透明却不易折断

    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杰出的飞行者。它有两对翅膀,与蜜蜂、蝉一样。不过飞行起来,蜻蜓就显得出色得多。原来蜜蜂、蝉在飞行时,四片翅膀是一齐振动的,而蜻蜓的两对翅膀却是分别扇动的。所以蜻蜓飞行时翅膀扇动次数少于其他昆虫,而速度则快得多。例如蜜蜂每秒钟扇动翅膀250次,飞行4.5米;苍蝇每秒钟扇动翅膀100次,飞行4米;而蜻蜓每秒钟扇动翅膀38次,飞行却可达9米远。

    蜻蜓的飞行速度那么快,那么它那薄得透明的翅膀能经受得起高空振颤吗?

    蜻蜓细长的身子,四片平展透明的翅膀,使它看起来很像一架小飞机。蜻蜓又是昆虫世界中公认的飞行高手,当它追捕小飞虫时,速度还会大大超过9米/秒的速度。如此高速的飞行对它看似柔弱的翅膀毫无破坏力,秘密就在于蜻蜓翅膀的前缘上方,有一块“翼眼”。它使蜻蜓翅膀加重,消除高速飞行所带来的振颤。

    科学家受到蜻蜓“翼眼”的启发,在飞机机翼的前缘末端,焊上一块加重装置,从而消除高速飞行给飞机机翼带来的振颤,避免了机翼折断的危险后果。

    知识点:翅膀、扇动、速度、翼眼

    为什么小蜜蜂飞舞时常能发出

    “嗡嗡”声,而蝴蝶飞时却悄无声息呢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这首儿童歌谣里所唱的是蜜蜂在飞舞时的情景。的确,我们在花丛中漫步时,常能听见飞舞的小蜜蜂的“嗡嗡”声;蝴蝶上下翻飞,却总听不到声响。这是因为蜜蜂会叫,而蝴蝶不会叫吗?

    不是的。蜜蜂并不会叫,它所发出的“嗡嗡”声是飞舞时翅膀扇动所产生的空气的振动。我们耳朵能听到每秒钟振动20-20000次左右的空气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声音。低于或高于这个频率的声音,我们都无法听到。蜜蜂每秒钟翅膀扇动250次,所以我们能听到“嗡嗡”声。而蝴蝶飞舞时,每秒钟翅膀扇动才达6次,所以我们听不见它飞时空气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同样的道理,苍蝇的翅膀在飞行时每秒钟扇动100次,蚊子则可高达1000次,所以我们也总能听见苍蝇、蚊子飞时所产生的嗡嗡声。

    正是由于各种不同昆虫飞行速度快慢不一,翅膀扇动次数多少不同,所以看起来飞行的姿态也大相径庭。扇得快的昆虫飞时只觉得忽东忽西,看不清翅膀在空中的活动;而像蝴蝶,则能让人很清楚地看见它如何拍打着美丽的双翅,舞姿蹁(piān)跹(xiān)。

    知识点:翅膀、振动、频率

    为什么有些蜂不螫人

    马蜂、蜜蜂都螫(shì)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在秋天来临时,人们却会碰上不螫人的马蜂和蜜蜂,这是为什么呢?

    蜂类中只有那些具备刺针这种“武器”的蜂才能螫人。原来,刺针是由蜂的产卵器变成的。由于产卵器变成了刺针,所以马蜂产卵就不再通过产卵器,而是由产卵器的根部产下卵来。至于蜜蜂,只有蜂群中的母蜂才产卵。工蜂是发育不完全的雌蜂,全部带有刺针,而没有产卵能力。雄马蜂、雄蜜蜂根本就没有产卵器,因而也就不会有刺针这种“武器”。

    我们平日外出遭遇的马蜂多为雌蜂,很少有雄蜂出现,所以有可能被雌蜂所带的刺针螫到。而秋天来临时,天气渐渐变冷,雌蜂准备藏起来越冬了。这时有大批的雄蜂与雌蜂交配以保持蜂种、繁衍后代。因此秋天会出现许多不带刺针的雄马蜂,它们当然没法螫人。雌雄马蜂的分别看头部颜色即可:雌蜂脸黄,雄蜂脸白。

    蜜蜂中,我们平日所能见到的多是工蜂。它们有雌性所特有的构造,但发育不完全,所以产卵器都变成了刺针。刺针由一根背刺针和两根腹刺针组成,后面与大、小毒腺及内脏器官相连。腹刺针尖端生有小倒钩。当蜜蜂被一些特殊气味刺激,或受到人的拍打时,会产生自卫本能。它们用刺针螫入人体皮肤,放射毒液。但拔出刺针时,由于尖端的小倒钩紧紧钩住人的皮肤,随着小蜜蜂往外使劲拔针的同时,一部分内脏也一起被拔出。所以蜜蜂在螫过人后自己也就死掉了。只有当蜜蜂螫到身上覆盖着硬壳的昆虫时,刺针才可安全拔回,自己逃过一死。

    工蜂是非常勤劳的,它们外出采蜜,回家照顾蜂王和雄蜂。我们一般是见不到蜂王和雄蜂的,只能见到会螫人的工蜂,所以以为所有的蜜蜂都会螫人。秋季来临时,百花凋(diāo)零,蜜源减少,为了整个蜂群及幼蜂的生存,工蜂就会把雄蜂赶出去。雄蜂没有刺针,所以它也不会螫人。

    知识点:马蜂、蜜蜂、刺针、雌蜂、雄峰

    为什么啄木鸟会啄树

    啄木鸟是一种美丽的小鸟,一般体长只有9寸。在我国常见的有两种,一种羽毛黑白相间,另一种羽毛为绿色,在树干上时很难被发现。

    啄木鸟栖息在树上,它啄树是为了取食隐藏于其中的昆虫或昆虫的幼虫。啄木鸟的喙又长又直,像把锥子。它就用这坚硬的喙来凿穿树皮、树干。凿之前,啄木鸟先用喙敲敲树木,通过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树干里面是否有虫子。如果有,它就会啄开树皮,用它那细长的舌头伸进虫眼中。舌头前端生有短钩,能将虫子钩取出来。

    啄木鸟能充当树木的“医生”,不仅由于它有一个独特的喙,而且它的身体结构也极适于树干攀援生活。

    啄木鸟的爪子与众不同,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脚尖上还生有尖锐的钩爪,因而能牢牢地抓住树干而不会掉下来。它的脚又短又粗,有力地支撑着身体。啄木鸟的尾巴呈楔(xiē)形,尾巴上的羽毛又硬又有弹性。在攀援时,尾尖紧贴树干,起着支撑作用;成为支持身体的第三个支点。啄木鸟的胸椎分离,不互相愈合,所以躯干部的活动性很大。

    在我国分布较广的是绿啄木鸟。它是树木害虫的死敌。平常绿啄木鸟不停地沿着树干上下攀援,用喙敲打树干发出的“笃(dǔ)。笃”声能在林中传得很远。它啄食那些在树干上钻洞、破坏树木生长的昆虫及越冬的幼虫,对林业有益。但也由于啄木鸟经常啄破树皮,容易使树木感染病害,因此它也对林业有一定的害处。

    啄木鸟每年繁殖时自己选择腐朽的树干凿洞为巢。它们往往凿好些洞,而自己只挑其中一个育雏。其余的洞往往成为别的动物的住宅了。

    知识点:栖息、喙、昆虫、幼虫、身体结构

    水牛为什么喜欢泡在水里

    生物往往有许多特殊的习性,有些习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水牛的祖先,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天气温可高达39℃,烈日酷暑,不采取降温措施,实在受不了。并且,水牛的皮肤又厚又密,汗腺特别不发达,无法出汗散热。无论是采食吃草,还是为农耕劳作,忙碌了一天,体内更是热不可耐。到河里泡病泡,清凉爽快,实在是美事一桩。同时,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昆虫特别丰富,牛虻和牛虱之类,又很喜欢在水牛身上占便宜,这里咬一口,那里叮一下,虽然没有刻骨铭心之痛,那痒麻麻的感觉也实在不是滋味。尤其是那些牛虱,专门选择皮薄肉嫩的地方,长时间地叮在那里不走,毫不客气地尽情吸血,对它们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到泥水中滚上几下,一来可以搔(sāo)搔身痒,二来可以弄掉那些无“礼”小虫。这样,水牛喜欢泡水和滚泥水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

    水牛泡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些生活习性,这样的情形,在许多生物中都有类似现象,母猪刨土,老鼠打洞等等,不同的动物都保留着它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性。

    知识点:习性、汗腺、搔痒、赶虫

    河蚌为什么能产珍珠

    河蚌的身上,有一间像扇形的“小房子”保护着。这间“小房子”就是坚硬的贝壳,是河蚌自己建造的。

    原来,河蚌身体虽软,但它外套膜的部分细胞却能分泌角蛋白和碳酸钙。贝壳质的“小房子”,就是由外套膜上的腺细胞分泌物造成的。

    河蚌也称“无齿蚌”,它的足就是那块白色的肉,形状像一把斧子,因此称为“斧足”。在足上长着一条条肌肉索,伸足肌连在蚌壳的前边,支配蚌足的伸出活动;缩足肌连在蚌壳的前后边,支配蚌足的收缩活动。河蚌靠伸足肌和缩足肌伸缩活动,就能缓慢地走起路来。

    河蚌在河里生活时,偶然会有一些寄生虫或砂粒夹在外套膜与介壳之间,这时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受到刺激,就会急剧地分泌出珍珠质,将砂粒或寄生虫包围住,构成完整的珍珠囊;珍珠质不断累积,最后便成为闪闪发亮的珍珠。一些海水贝类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所分泌形成的珍珠,称为“海产珍珠”。淡水贝类如河蚌生成的珍珠,称为“淡水珍珠”。珍珠是一种名贵的装饰品,而且还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我国南海沿岸如合浦,就是珍珠的主要产地。现在,长江流域一带,人工育珠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副业。

    知识点:贝壳、外套膜、珍珠质

    为什么蚂蚁有的有翅,有的无翅

    蚂蚁是蚁群的统称,全世界已知约15000种。我国有100多种。蚂蚁属社会性昆虫,一窝蚂蚁,就是一个大家庭,约有几万个成员。在这么多家庭成员中,绝大多数蚂蚁是没有翅膀的。例如,蚁后是没有翅膀的,它是蚂蚁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一个家庭只有一个蚁后,但是,蚁后的身体要比其他任何蚂蚁都大,生殖器官发育完全,在家中只吃不干活,惟一的任务是繁殖后代,就是一台产卵的“机器”。工蚁和兵蚁也都是没有翅膀的,它们的生殖器官已完全退化,没有生殖能力,是蚂蚁家庭中的劳动者和保卫者。繁殖蚁(亦称“公蚁和母蚁”)是有翅膀的,它们生有翅膀,完全是由于生殖的需要;如果没有翅膀,蚂蚁家庭就会灭亡。公蚁和母蚁一旦长大,生殖器官发育完全,就要飞到空中举行“结婚仪式”,而翅膀成了它们结婚时穿的“礼服”。当婚礼结束后,它们又回到地上,公蚁不久就死去,母蚁受精后将“礼服”脱掉,在附近找个石洞或泥洞,就急忙钻进去建巢便成为新的蚁群中的蚁后了。

    知识点:翅膀、蚁后、工蚁、兵蚁、繁殖蚁

    为什么狗离开主人多年还会相识

    狗是一种人们最常见的小动物。由于它们忠心于主人,听主人的话,因此就有“义犬”之称了。

    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主贫”。尽管主人的家境不好,甚至是三餐难保,但他所饲养的狗,依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绝不会因为贫困而离开。即使是主人给狗吃些残羹剩饭,它也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主人把它送给别人饲养,或者主人离开了狗,但是几年以后一旦相见,狗还是会认得主人的。

    那么,为什么狗离开主人很多年还可以相识呢?这还要从狗的嗅觉、听觉以及有记忆力这三方面来谈起。

    狗是以其鼻子灵敏而著称的。人的嗅觉细胞仅有500万个,覆盖鼻腔上部黏膜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大概仅有5平方厘米的大小;但是狗竟有22000万个嗅觉细胞,在鼻腔中占有面积达到150平方厘米,能分辨出大约200万种物质,比人类的嗅觉要灵敏100万倍。狗除了会混淆同卵双生子之外,几乎可以依据味道找到任何一个要找的东西。人的气味是有一种细微差别的,虽然人本身分辨不清楚,而狗却可以准确无误地嗅出自己主人身上的气味,从而能够认识久别相逢的主人。

    狗的听觉也是十分灵敏的,它们可以听到人们的耳朵里听不到的细微声音,再加上它们对自己主人的声音是那么熟悉,因此虽时隔多年,可是一听到自己主人的声音,就能够立刻认出来。

    狗除了具有灵敏的嗅觉与听觉之外,还具有较好的记忆能力。这种较好的记忆力,一方面是来自狗的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同主人长期的接触中,对气味与声音的反复熟悉,并且在脑子里重复的积累,加深了这两方面的记忆。假如狗仅有灵敏的嗅觉与听觉,但是记忆力却非常差,把原来熟悉主人气味与声音忘得干干净净,狗也就不会识出相隔多年的主人了。

    知识点:嗅觉、听觉、记忆力

    猫的眼睛为什么早、中、

    晚不同时候瞳孔不一样大

    人为什么能看见景物,主要有明亮的眼睛。但人的眼睛在看太阳时感到很刺眼,一瞬间就要闭上眼睛。在昏暗的地方看东西,即使将眼睛睁大也很难看清景物。而猫就不一样,它白天能抓老鼠,晚上在黑暗的地方也能抓老鼠,可以说它任何时候都可以看见东西,而且它的眼睛早中晚瞳孔不一样大,这是为什么?

    人眼、猫眼要看见东西都是通过眼睛各部功能配合来实现的,其中通过眼球的括约肌活动,改变瞳孔的大小,来适应强弱光线进入眼球内来反应外界的东西。人眼球括约肌收缩能力小、控制瞳孔的范围小,所以对光的适应性差,过强过弱都不易适应。而猫眼不一样,猫眼球的瞳孔很大,而且括约肌的收缩能力特别强。所以猫的瞳孔比人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对光强弱的反应比人易于适应,这样形成它的眼睛瞳孔早中晚不一样大。

    早上光线较弱,为适应这光线,猫眼瞳孔缩小像梭(suō)子一样扁圆。中午有较强的光,它的瞳孔更小得像一根线。晚上昏暗无光时,它的瞳孔就会开得像龙眼核一样的圆。这就是猫眼瞳孔一天三变的道理。

    知识点:瞳孔、功能、括约肌、适应

    为什么鸟类有五颜六色的羽毛

    首先,鸟类由于身体外表被覆着羽毛,所以羽毛的颜色是一种鸟儿适应环境,减少受害的保护色。生活在荒漠地带的鸟,羽毛大多色泽黯淡,与沙地的颜色接近。而生活在南方林间的鸟儿,羽毛就五颜六色,非常艳丽了。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潮湿高温,林中的花草也五颜六色。鸟儿的彩色羽毛使自己身处林中却易于隐蔽自身,防止敌害。

    其次,鸟类中常常雄鸟拥有艳丽绚烂的羽毛,而雌鸟则灰暗得多。浅而鲜明的体色往往是雄鸟的,这样它作为信息易被雌鸟发现。同时,也向其他雄鸟发出“不要接近”的信息以免发生冲突。从进化的观点看,被雌鸟选中的雄性,具有竞争力,有着极强的吸引天赋。这些吸引力包括健美的体形、精巧的技能、耀眼的羽色、婉转的歌声等等。而雌鸟由于大多要肩负孵卵与育雏的任务,羽色过于鲜亮容易招致敌害前来侵袭,所以它们通常羽色灰暗,与鸟巢、树枝、山崖等的颜色接近。

    近年来,科学界有研究认为雌雄羽色的差异,是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所控制的结果。

    动物与自己栖息的环境总是在各个方面都形成适应性的。鸟儿也不例外,它们多彩的羽色正是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

    知识点:适应环境、防敌、信息、性激素

    为什么说企鹅是不怕冷的鸟类

    秋风渐起,许多候鸟当繁殖地气候即将变冷时,纷纷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过冬。而在终年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却安然地生活着不怕冷的鸟类——企鹅。

    企鹅是鸟类世界中适应于严寒水域生活的鸟类。它们全身披覆着像鳞片形状的羽毛,又浓密又厚实。双翅已经转变成发达的鳍脚作为划水用的器官,企鹅也因此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它们一生中约有3/4的时间是在水中度过的。企鹅的后肢短,趾间有蹼(Pǔ),行走时摇摇摆摆,在水中速度却很快。它们划动着鳍脚,潜入海中捕食,有时也利用高速游泳产生的惯性,由海中直接窜上高一二米的冰岸。

    企鹅有着奇异的调节新陈代谢的能力。它的肌体组织能十分协调地使用自己的能量。它用血液来协调身体活动的各个部分,包括心、脑、肌肉等,而其他组织的活动则十分平缓。这也使它们即使生活在冰冷的南极水域中,依然维持着正常的肌体机能与活动。

    企鹅一点也不怕人,所以当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乘坐的船只到达岸边时,人们看到冰岸上成群的企鹅昂首直立,迎向人群,显得十分有风度。

    企鹅有很多种类,分布在南极冷洋流可及的南美洲、澳洲以及南极圈内外的各个岛屿上。在南极常见的大型企鹅是王企鹅。它们常迈着绅士般的步伐,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上。王企鹅遇到危险时,便俯身躺倒,用足和鳍脚推撑地面迅速滑行。它们的育儿方法也很特别。雌企鹅一次只产一个蛋,而孵化的任务却是由雄企鹅完成的。它们腹部有一个由肚皮下垂形成的特殊育儿囊,卵在里面才不会被冻坏。王企鹅爸爸要持续6周时间忍饥挨饿,期待着小王企鹅的出生。小企鹅一出世便已身披浓密的绒毛,足以抵御南极的严寒。人们根据王企鹅在冰雪地上滑行的原理,仿造了时速达50千米的雪地滑行车,供南极考察用。

    企鹅家族中最小的企鹅是仙企鹅。它们居住在澳大利亚南海岸的菲利普岛上。

    无论大还是小,企鹅坚硬、光滑的“羽被”、肥厚的脂肪层、独特的机体代谢能力,都令它们成为居住在极寒地区却不畏严寒的鸟类。

    知识点:严寒、水域、鳞片羽毛、新陈代谢

    牛和羊吃完草后,嘴巴为什么

    还不停地咀嚼

    如果你注意一下正在休息或卧在地上的牛和羊,就会发现它们的嘴巴总是不停地咀嚼着,好像在吃一种不容易嚼碎的东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牛和羊的胃与众不同,一般动物的胃只有一个室,而它们却有四个室,就是瘤胃(第一室)、蜂巢胃(第二室)、重瓣胃(第三室)和皱胃(第四室)。

    瘤胃是四个室中最大的一个,其他三个加起来也不到它的一半。瘤胃前面与食管相连,前下方又与第二室相通,因为第二室的内面全是六角形的小方格子,很像蜂窝的形状,动物学家称它为蜂巢胃。蜂巢胃与椭圆形的重瓣胃相通。重瓣胃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褶皱,它的一端又与梨形的皱胃相连。皱胃上有分泌消化液的腺体。

    牛和羊吃草时,没有嚼碎就吞下去了,食物就暂时储在瘤胃内。瘤胃内没有消化腺,食物在胃中被水分和唾液浸软,再经胃内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初步消化后,又返回到口中细嚼,重新嚼过的食物吞入蜂巢胃,然后进入重瓣胃,最后在皱胃里进行充分的消化。牛和羊在休息时不停地嚼着东西,就是储存在瘤胃内的草不断地返回到口中重新咀嚼。这种把吃下去的食物重新返回咀嚼的动物,叫做反刍动物。除了牛和羊外,骆驼和鹿也是反刍动物,不过骆驼的胃只有三个室。

    反刍是这些食草动物的一种生物学适应。它们能在旷野里很快地吃饱,将食物储于瘤胃中,然后回到隐蔽的地方,将吞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口中充分地咀嚼。

    知识点:胃、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皱胃、反刍动物

    小海马为什么是父亲生的

    在较为温暖的海底,尤其是浅海区域,显得分外光明灿烂。那里有胜过陆地森林草原的海底植物;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动物嬉游其间;生长在海底的红、白珊瑚,像庭园里栽培着的花木;附生在岩礁间的红、绿海葵,如同庭园里种植的花草。这种碧水莹莹、色彩缤纷的海底景色,人们把它比作“水晶宫”,真是十分恰当。

    生活在“水晶宫”里的奇怪角色要算是海马了。这种体长只有10—20厘米的奇特鱼类,其头形似马头,故称它为“海马”。海马尾部很长,由多节组成,并能灵活曲伸,用尾弹跳。它的背鳍像一面锦扇,经常摇动着维持平衡,做直立游泳,动作优美活泼。

    海马不仅相貌特殊,繁殖习性也很特别。当繁殖季节到来时,雄海马的体侧腹壁向体中央线方向发生皱褶,慢慢地合成宽大的“育儿袋”。雌海马就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雌海马无育儿袋),卵总数在百粒上下,就在育儿袋里进行胚胎发育。这期间,育儿袋里会产生浓密的血管网层,和胚胎血管网取得密切联系,以供应胚胎发育期需要的营养,等到幼海马发育完成,雄海马就开始“分娩”了。海马的繁殖方法为什么这样特别呢?

    因为浅海情况十分复杂而凶险,尤其是到了春夏两季,各种海生动物都要由深海或远洋涸游到浅海里来,进行一年一度的交配和繁殖。一向寂静的浅海区,这时就分外热闹。同时,弱肉强食的“种间斗争”也就特别火热起来了,不仅成年动物会大批遭到伤亡,就是幼小动物也很难逃脱,尤其是刚产下的大批动物卵子,简直成为一般动物互相争食的佳肴了。例如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的鳕鱼,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1%。因此,动物的保种斗争,也就一代比一代加强了。

    海马既然是浅海的老住户,保卵适应当然比其他动物更要巧妙些。不仅雌海马将卵子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且它们由卵生演进到类似胎生的地步,这样,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卵都发育成小海马。

    知识点:海马、育儿袋、血管网层

    为什么雌黄鳝会变成雄黄鳝

    在解剖黄鳝时,往往会发现大的粗的黄鳝一般都没有卵,而小的细的却有卵,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黄鳝的雌雄性别和其他多数鱼类不一样。多数鱼类身体内部或者有卵巢(雌),或者就有精巢(雄),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而且这种雌雄异体是永久性的。黄鳝就不同了,从卵孵出小黄鳝,所有的个体内都有卵巢,也就是说全部是雌的。但等这些小黄鳝发育成熟,产卵以后,卵巢内部开始慢慢起变化,原来生长卵细胞的组织转化为生长精子的精巢,原来这些雌黄鳝就变为排放精子的雄黄鳝了,这在科学上称为“性逆转”。这种性逆转情况,不是个体的变异,而是整个种族的发育规律,是该种鱼类的特性。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往往粗大的黄鳝,一般都是雄的。

    可能有人会问:雌黄鳝都转变成雄的,那么它们的后代从哪里来呢?

    原来,从卵孵出的幼鳝(雌)发育成熟后,进行一生中的第一次产卵繁殖,产卵后即发生性变,在下一年成为雄性,并与下代的雌鳝进行交配生殖。就整个种族来说,每年都有一批雌鳝进行产卵,而且每年都有一批雌鳝繁殖出来,这样就能保持其种族的延续。

    黄鳝这种性的变化在其他生物上十分罕见,虽然其他一些动物中也有个别发生性的变化,但那只是个体现象。

    在鱼类中除了像黄鳝有这种性逆转外,还有某些鱼类存在着雌雄同体的现象,如海水中生长的鳕鱼、鲱鱼、鲽,它们往往有两种生殖腺,可能一边是雌的,另一边是雄的;或者是一边或两边雌雄生殖腺都有。这种雌雄同体的鱼,还能自体授精,自己产的卵与自己排的精相结合,发育成后代。又如鲭鱼中也有雌雄同体现象,在雄鱼精巢中,有时可以看到卵子的存在。

    知识点:黄缮、性逆转、同体、发育规律

    玩蛇者为什么不怕被毒蛇咬伤

    很多人怕蛇,因为毒蛇咬了人会置人于死地。然而,印度街头却常有一些卖艺者,把毒蛇缠在自己的身上或头颈等处,或用手从竹篓里抓出一条眼镜蛇放在地上,一面吹笛,一面让蛇引颈吐舌呼呼做声或翩翩起舞,以招揽观众。这些卖艺者为什么不怕被毒蛇咬伤呢?

    大多数毒蛇不同于无毒蛇,它们上颌有一对毒牙,口腔近上颌的两侧各有一个毒腺,腺管一直通到毒牙的基部。毒蛇咬人时,毒腺通过腺管到毒牙,再流进人体。既然毒蛇的毒液是由毒牙注入人体内的,把毒牙拔掉了,即使被毒蛇咬伤,也就没有中毒危险了。有些玩蛇者深知其中奥秘,所以事先已把毒牙拔掉了。

    再说,毒蛇分泌毒液也有一定的规律。根据科学家研究,毒腺分泌毒液的数量、所含毒素的浓度,往往随季节而有变化。冬眠醒来的毒蛇,毒腺分泌的毒液比较浓,含毒素较多,毒性就要大些。其他季节,毒蛇分泌的毒液比较稀薄,毒性就差。毒蛇排放过一次毒液后,毒腺要隔上一段较长时间才进行再分泌并积累毒液,所以连续咬人,毒液量少,毒性也小。捉来毒蛇先让它咬其他动物或柔软的东西,使毒液排尽,短期内虽被它咬伤,也就没有危险了。

    毒蛇还有一个习性,它只在极度饥饿或被踩痛时才咬人。喂饱它,不去踩痛它,就不会咬人;即使被咬着,毒液也不致太多,毒性不大。至于菜市场上卖蛇人手中摆弄的蛇,大都是无毒蛇,所以不怕咬伤。

    卖艺者或玩蛇者了解和掌握了这些规律,将采集到的毒蛇经过处理,就可在观众面前随心所欲地摆弄或进行“惊险”的表演了。

    知识点:毒牙、毒腺、习惯、规律

    箱子里的衣服为什么会生虫

    春深夏至,气温一天天升高,衣服就要换季,毛衣和呢绒要入箱“休息”了,直到秋末冬初,才重新发挥它们的作用。

    箱子里的衣服,如果收藏不好就会被虫子咬破,这些被咬的衣服总是毛织品、呢绒或者皮衣,而棉织品很少有这样的命运。这是因为有一类叫衣蛾的昆虫,它的幼虫有一种特殊的消化能力,能消化皮毛里的蛋白质(通常叫“角蛋白”),但不能消化植物纤维,所以受损害的衣服总是动物性纤维或皮毛,而不是棉织品。

    这些虫子是哪里来的呢?有一些是衣服没有收进箱子以前,蛾子已经在衣服上产了卵,还有一些是因为箱子盖得不严密蛾子钻进去的。

    箱子里放樟脑精,可以不生虫,其实这话只对了一半。樟脑精能挥发出特殊的气味,虫子闻到气味就躲避开了,但它不能杀死虫子。如果你在放衣服时,只要衣服本来不带虫,箱子里放了樟脑精就可以不生虫;如果衣服带虫子或虫卵收进去,那还是会受害的。所以皮、毛类衣服要尽量少在外面挂着。

    这样说来,为了防止被衣蛾产上虫卵,是不是夏天不能把毛衣拿出来晒呢?不是的。晒衣服的好处很多。首先,在太阳下晒衣服可以防潮,衣服不会发霉。同时,衣蛾类的昆虫不能吃很干燥的东西。还有,夏天太阳下很热,即使衣服中已经有虫子也经不住强烈阳光的暴晒,自然而然会逃走。可是,有时候虫子会躲到衣服的反面晒不到太阳的地方,所以晒衣服最好翻来覆去地晒。经太阳暴晒过的衣服,收到盖得严密的箱子里,再放进樟脑精,就可以不生虫了。

    知识点:衣蛾、樟脑精

    动物冬眠时,整整一冬不吃东西

    为什么不会饿死

    每当气候渐渐变冷,食物缺乏的时候,许多动物就进入冬眠。所以,冬眠现象是动物生存斗争中对不良环境适应的一种方法。

    动物在冬眠时,一冬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为什么呢?因为冬眠以前,它们早就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用来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它们从夏季开始,便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逐渐积累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等到冬眠期来临,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相当多了,于是就显得肥胖起来。所积累的这些营养物质,足够满足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的需要。

    尽管在身体内积累大量营养物质,可是冬眠期长达数月之久,怎么够用呢?原来动物在冬眠期间,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或者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降低,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也就相对减少了,所以体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是足够供应的。等到身体内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快要用光时,冬眠期也将结束了。冬眠过后的动物,身体显得非常瘦弱,醒来后要吞食大量食物来补充营养,以便尽快恢复身体常态。

    知识点:冬眠、准备工作、脂肪、新陈代谢

    许多动物都冬眠为什么海参要夏眠

    每到冬天,不少动物由于食源断绝,就钻到树洞、地下、岩洞等处冬眠。例如专吃植物绿色部分的黄鼠和旱獭,以及主要靠蠕虫和昆虫来生活的刺猬,甚至仅吃部分植物的狗熊。

    但奇怪的是,生活在浅海之中的海参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