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好了!”
第二天,宾盛中和武尚哲在邓双寿的陪伴下,赶往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平寨村座落在丘陵之间,山清水秀,一派浓浓的南国田园风光。
邓双寿村长安排宾教授和武尚哲住在自己家里,让儿子去叫邓益光。
不到一袋烟功夫,邓益光来了。
邓村长介绍了宾教授和武尚哲后,邓益光的反应有点儿木然,只顾蹲在房屋一隅一支接一支地卷着旱烟,一口接一口的吸着。
“益光,你家不是收藏了一节牛角吗?给宾教授他们看看。”
邓益光却用瑶语答道:“村长,哪个乱讲呢?”
“他说什么?”武尚哲给村长和邓益光各递了一支香烟,邓益光将香烟别在自己的右耳槽上。
“他说牛角节这事是乱传的。”村长点起香烟,无奈地答道。
宾教授取过邓益光的旱烟袋,也卷了一筒,点燃后却被呛得连连咳嗽:“咳!咳!益光呀,牛角节是我们瑶族祖先从千家峒撤离时分给十二姓瑶民的信物,约好五百年再相聚呢。只可惜呀,历史上有这件事的记载,但我们一直找不到一节牛角作为物证。你看,如果你手中有一节牛角,这对证实我们千家峒瑶族大迁徙的历史有多重要。”
“是呀是呀,我们也只是看看牛角节。你的祖传宝贝,还是你的嘛。”
任凭宾教授和武尚哲如何轮番说服动员,邓益光就是不做声,埋头吸他的旱烟。
良久,邓益光扔了手中的烟蒂儿,直起身子:“村长,还有其他事吗?我要去挖红薯了。”说完拍拍屁股,也不与宾教授他们打声招呼,走了。
邓双寿与宾教授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来自农村的武尚哲很有把握地让邓村长找来两把锄头,他与宾教授径直到邓益光的红薯地帮他挖红薯。
看到宾教授和武尚哲来帮手,邓益光相当兴奋,与他们说说笑笑,就是闭口不谈牛角节的事情。他叫来刚放学的儿子小见,让小见带着宾教授和武尚哲“打红薯窑”去。
对于打红薯窑,武尚哲相当熟悉,那是他儿时最有兴趣的活动之一:收红薯的季节,孩子们用土块垒成一个小窑,然后用柴草将小土窑烧到暗红色,再将刚挖出来的红薯放进烧红的窑中,将窑打碎,让红薯全部埋在高温的土块中,半个多小时后,将煨熟的红薯挖出。
煨熟的红薯那叫一个香!
挖红薯的挖累了,打红薯窑的吃饱了,天也渐渐黑下来了。
邓益先客气地请宾教授和武尚哲到家里吃饭,两人摸着肚子几乎是异口同声还带着饱嗝:“不用,不用。打红薯窑……呃!饱了。”
邓益光诡秘地一笑:“你们讲客气,我可不讲客气哦。”说罢挑起红薯担子,让邓小见苛锄,两爷崽一前一后头也不回地回家了。
宾教授和武尚哲面面相觑。
武尚哲想想觉着有点儿不对:“教授,我们应当去他家吃饭呀?”
“打红薯窑都吃饱了……”
“吃饭是借口,找他谈牛角节才是目的呀。”
“对呀!刚才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层?”
“都是红薯窑的红薯给撑糊涂了!”
宾教授哈哈大笑:“我嘴馋,谁让你也嘴馋!”
入夜不久,宾教授和武尚哲叩响了邓益光的家门。
“你们还来呀!”邓益先愣了。
“今天小见带我们打红薯窑,家庭作业还没有做吧?我们来辅导辅导。”
“宾伯伯,武叔叔!我的家庭作业真没做呢,快来帮帮我。”小见拉着宾盛中和武尚哲,有点儿“客来疯”。
看着宾盛中和武尚哲认真地辅导着儿子,邓益光陷入矛盾之中。
自己为什么不愿透露珍藏着的这节牛角呢?对于一位珍藏者来说,守口如瓶地藏着掖着容易,一旦漏了口风,就很难谈得上“珍藏”了,就会招惹上无诉怀有各种不同目的的干扰。正是自己的守口如瓶,从来都没出过事。可就在1987年,自认为改革开放了,可以亮亮珍宝了。结果对村长这么悄悄一说,麻烦真的接踵而来:有人上门收购的,有人要欣赏欣赏的,有人动员自己交公的,有天晚上家里还差点儿遭贼了!
干脆,自己从此一概否认,没有那节牛角,早就弄丢了!
这次,宾教授真诚的道白和科学的阐述,的确是打动了自己,自己的内心深处却老是涌起一股无厘头的逆反心理。看着宾教授给儿子分析题目时流露出来的那份童心,自己的心彻底的动了。
邓益光约宾教盛中和武尚哲次日再来家里,他让他们看牛角节。
牛角节,终于见到了!
那是一份传奇,那是一份秘密,那是一份惊喜!
邓益光看着自己珍藏的这节牛角,向宾教授讲述了邓氏家族收藏牛角节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邓益光说,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到1959年,千家峒迁徙出来的邓姓族人在原来的平寨村定居了590年。平寨村的邓姓瑶族同胞经历了多次战乱,但他们一代代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着这节牛角。
邓姓人到富川之初,最先落籍于龟石大峡谷大山中一个叫大塘坪的地方,他们搭建的村寨背靠金子岭,头枕九龙头,村名就叫平寨。
平寨村坐落在富江边。1959年,国家建设龟石水库,平寨村从规划中的水库库区搬迁到现在的居住地,仍叫平寨村。水库建成后,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瓦房、富丽堂皇的石鼓大庙将被淹没,原来住在大庙里保管各种神器的神长邓瑞平没有了居所。
此时的邓瑞平孑然一身,他妻子受不了清苦和贫寒,领着独生女儿离他而去。在搬迁中,石鼓大庙保管着的两只大木箱被打开了,里面的锡香炉、铜锣被族人瓜分了。邓瑞平悄悄收藏了一只小花袋,小花袋中装着一节牛角和一本族谱。
1965年,邓瑞平病逝。邓益光在料理完伯父的后事后,意外地发现了那只小花袋,得到了祖传的牛角节和族谱,他不声不响地藏了起来。
宾教授细细翻看邓氏族谱,里面有明确的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1369年)己酉,原籍经家考,居住平寨村。”
面对牛角节,宾教授和武尚哲更是兴奋异常。他们仔细地边观看边测量:这节牛角长3.1厘米,上端直径4.7厘米,下端直径5.3厘米,中间有椭圆形孔,估计应当是一支成年牛角的第三节。牛角节下端的横切面上,依稀可以辨认出两条类似倒“V”形的刻痕,但看不清是字是符还是图,更猜不出表达什么意思。
“益光,这节牛角最好能作一次鉴定。”宾教授诚恳地说道。
“你怀疑不是真的?”
“我认为是真的。不过科学的态度是要寻求科学的鉴定结论作依据。”
“怎么鉴定?”
“到北京用碳14方法鉴定。你和我们一起去吧?”
“不,不,农活多着呢。我……相信宾教授,请你带到北京做鉴定吧。”邓益光很信任地将牛角节交给宾教授,“检验牛角的事就拜托宾教授了。”
宾教授看着这节牛角,心中老是有个解不开的谜:牛角节的剖面刻着几条相连的、已非常模糊的花纹,表达着一种什么意思?难道真像世人传说的,十二节牛角的条纹组接起来,就是千家峒宝藏埋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