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尚小说网 www.asxs.cc,最快更新乱明风云最新章节!

折不扣的大商人。然而在户部的户籍上,却没有丝毫的改变……所以该怎么考就怎么考,谁也管不着捏。

    最后说说明代的‘商籍’,这玩意儿在明初不见任何典籍,是朝廷施行‘开中法’之后,才出现的一个词,实际上并不是对商人的歧视,相反乃是对大盐商的福利。

    我们知道在明代你必须在原籍考试,这对一般人来说自然不是问题,可对流动性超强的商人来说,那就是大问题了。尤其是当时天下首富的盐商们。

    简单介绍一下,明代为了解决边军军需问题,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简单讲便是让商人们运粮到边疆,由封疆大吏发给盐引,然后再回到指定的盐场凭票买盐,之后再卖到指定的地方去。

    这法子听听就很烦,操作起来更是运费奇高,折腾死个活人。所以便出现了分工,商人们分成三部分,曰‘边商、内商、水商’三类。边商直接在边境地区开垦屯田,缴纳盐课,领取盐引,并照官定引价将引售与内商;内商专买边引,在盐产区下场收盐上堆,并照官定盐价将盐售与水商;水商多是销岸商贩,专收内商食盐在指定引岸行销。很显然,这其中内商是绝对的龙头。

    这便解除了盐商们的远涉之苦,于是盐商们向盐业集中地麇集,并定居下来。他们积极在当地购置产业,建筑房屋,营造坟地,以求取得附籍或寄籍权。(又来那一套了)

    所以这些盐商及其子孙“婚姻于兹,衣食于兹,与土著世产者非有别也”。但他们毕竟原籍不在此地,一旦返回故里,反遭到指责,“谓其言语不相通,面貌不相习,又无产业可考”,因此故乡人“群以冒籍攻击之”。

    显然,他们长期脱离原籍地,祖籍已经得不到承认,原来是军是民是匠对他们几乎都无什么实际意义了。他们真正的位置在职业所在地。明中叶后行商,特别是大盐商在侨寓地普遍土著化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平时该吃吃该喝喝,该娶姨太太就娶,根本没什么影响……然而,唯独在参加科举考试中原籍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现在故乡人不认了,你说能怎么办吧?

    这实在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虽然明代盐商和历代盐商一样,依然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类。但他们在财富方面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得到的只是锦衣玉食以及奢侈的物质生活。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不是说着玩的,想要要光耀门庭、提高社会地位,唯一出路是跻身官场。

    于是他们热衷于科举,希望科举能使商贾改变身份,并为商人子弟入仕提供最佳机会。经过一番钱能通神的运作,商籍正式设立,两淮,两西,两浙、安徽等地的盐商及其子弟,可在盐场“附民籍收考”。

    也就是说,所谓的商籍便是’盐籍‘,它使两淮、两浙的盐商及其子弟,不必再为上进、科考而徒劳奔波,同时又确保了国家对盐税的征课,甚至增额,既方便于商家,也有利于政丵府。

    但我们要知道,在明代“商籍”远未在全国范围推广,政丵府或盐商本身,在国家最高一级科考中,以传统方式填报役籍,还是被看着是最正统、最合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商人或商人之子非说自己是地主,自己八辈子都是地主。至于那些买卖营生,都是非主营业务收入,没事儿练着玩的。

    事实上,除了盐商以外,其他财力雄厚的商人,如大典商、大茶商,他们大多在经商地附籍,占有学额,并参加科考。

    还是为了那句话“正途出身,走遍天下都不怕。”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