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东林党开山鼻祖顾宪成
牛人一:忤逆皇上,更换首辅,削职为民后居然能操纵朝廷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
如果说一个从五品官员忤逆皇帝的意愿,跟内阁首辅(权力仅次于皇帝的最大官员)对着干,竟然决定自己顶头上司的人选(正二品),而且竟然取得胜利,这在皇权决定一切的明朝恐怕是天方夜谈吧?然而顾宪成这个牛人竟然做到了。
事情要想说清楚,先得说说“争国本”事件。所谓争国本,就是立太子,决定以后谁当皇帝这个国家的根本问题。一人命运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可惜太长的时间都是这种体制。如果太子是个低智商的人,国家怎么可能富强?可惜的是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低智商的皇帝,尤其明朝一些皇帝的智商,那是相当的低!
当时万历同志有三个龙种,长子朱常洛当太子是正统。朱常洛9岁时,大臣们为了江山巩固,上书要求册立他为太子,但是万历同志不愿意。万历喜欢郑贵妃,架不住枕边风常吹,就有想立郑贵妃生的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念头,却找不到废长子的理由,于是就采取“拖”的战术。万历心里怎么想,大臣们岂能猜不出?让一个女人操纵国事,坏了规矩,我们这些读了几十年书好不容易才熬到现在位置的大臣岂不都是吃干饭的?于是大臣们冒着降级、罚款、撤职的风险一封接一封地上疏,要求早立太子,为此被撤职的官员不可胜数,但耿直的大臣们仍然前赴后继地上疏力谏,真可用视死如归来形容,最后连仅次于皇上的首辅申时行也被牵连削职为民(撤掉能力最强的申时行,证明万历是自毁长城,如火如荼的党争由此展开,明帝国开始走向衰败)。
接任申时行首辅位置的便是王家屏,因为刚直,经常跟万历老兄对着干,把万历折腾的直骂娘,很快被万历拿下(可见并非只有东林党人才耿直、有气节),换上老油条王锡爵,响应万历同志的密谋,搞了个“三王并封”事件,无非就是为三皇子日后当太子做铺垫,最后事败,导致自己下台,东林党开始崛起。
说王锡爵是老油条,是因为他老了,开始知道和万历妥协。其实他自打进入朝廷,就一向以硬骨头闻名。张居正在位时,他跑到人家大闹,差点逼的张居正自杀;张居正病逝后,大臣们开始反攻倒算,都去踩他一脚,他却站出来说张居正是国家功臣;他的学生李植搞倒申时行,扶他上台,他却痛斥李植,自请辞职;他儿子乡试第一,有人怀疑他作弊,他就让儿子回家,直到十三年后他下台,才让儿子应试,结果会试第二,殿试第二。可见王锡爵的气节一点不输于东林党人,但他当上首辅后却和万历搞了个三王并封。我的理解是人老了,确实变得有些圆滑,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没当上首辅,不知首辅的艰难。不在其位,不知其肩上的担子重。仗义执言容易,妥协维持大局却更难啊!大义凛然,很多正义的书生都能做到,忍辱负重维持大局却非优秀的政治家才能做到,这让我想起可亲可敬的周恩来总理。有理有节地妥协,实现共赢,才是政治家们应该下足功夫研究的功课。
用史实讲,在争国本事件中,前赴后继上书皇帝的是朝中大部分官员,他们并不分派别,更不是东林党人单独行为,因为那时东林党还没形成,但东林党人在拥立朱常洛为太子这件事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而且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在朱常洛及他的儿子当上皇帝后,东林党人的权力达到顶峰。
争国本事件是个长期的斗争,尽管以后一直在顾宪成的掌控中,此时却还没出现顾宪成的影子。顾宪成出现在历史舞台始于京察事件。京察类似于现在中央组织部考核干部,六年一次。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开始京察,负责这次京察的是吏部尚书孙鑨和考功司朗中赵南星,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正副部长。这两人看样子是想利用京察弄点事儿出来,他们上来就免了两人的官,一个是赵南星的亲家都给事中王三余,一个是孙鑨的外甥文选司员外郎吕胤昌。拿自己的亲戚开刀,意思很明显:各路官员,今年考核,你们谁也别想靠送俩红包、请俩顿饭轻易过关。于是朝廷和地方一大批官员纷纷落马,连内阁首辅王锡爵的铁杆轻信也未能幸免。这下王锡爵不干了,终于开始反击,结果是:吏部尚书孙鑨罚一年工资,赵南星官降三级。
表面上看王锡爵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取得胜利,但他却没想到斗争才刚刚开始,因为赵南星等人的背后有一人在操纵一切,这个人就是顾宪成。
前台赵南星等人刚刚下课,顾宪成就出手了,左都御史李世达、礼部郎中于孔兼等人纷纷上疏,矛头直指王锡爵王大人。关键时刻,万历同志再次证明对为他卖命的王锡爵是讲义气的,于是吏部尚书孙鑨免职,赵南星削职为民。
取得皇帝的信任,王锡爵好像完胜这场战争,其实不然,他很快发现被贬为民的赵南星因为硬顶首辅王锡爵而名满天下,被誉为反抗强权的代表人物,一时间到府上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争先效仿他的官员也层出不穷。当时盛传:宁可丢官,不可丢人。每年都有上百人给皇帝上疏,要求重新让赵南星回来做官。二十年后,这位仁兄果然不负重望,官拜工部右侍郎,天启三年,再次主持京察,铲除奸佞,任用贤才。这当然都是东林党人在幕后运作,这是后话,暂切不提。
这次京察,赵南星等人铲除了大批违法乱纪的官员,但凭良心讲,京察也授对手铲除异己的口实,是名副其实的党派之争。党争残酷,致使明朝衰败。排除异己,不能笼络人心,是东林党人日后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的对手王锡爵等人也是严于律已,公正廉洁的官员,除了跟他们不是一个派系之外,可以说跟他们一样是当时杰出的士大夫。东林党最终被一个无德无才、卑鄙无耻的太监魏忠贤打翻在地,赶尽杀绝,是因为党争已使东林党头破血流,树敌无数。
此次党争,孙鑨免职,赵南星削职为民,而幕后指使者顾宪成却升官了,由考功司员外郎(从五品)当上吏部第一肥差文选司郎中。以顾宪成耿直的性情,这实在是件不思议的事儿,然而更让人诧异的事儿是:因为吏部尚书孙鑨被免职,王锡爵打算趁机推荐自己的亲信罗万化接班,并且得到皇帝万历的支持,但顾宪成反对,推荐了右都御史陈有年。结果让人瞠目结舌:陈有年任吏部尚书。再补充一点,吏部尚书是顾宪成的顶头上司,也就是说这个上级是由下级推荐的。
一个文选郎中和皇帝做后盾的内阁首辅较量,就好比一个司长和国务院总理较量,而且居然赢了,决定了自己所在部的部长由谁来当,这不得不让我们对顾宪成其人好好研究研究。
顾宪成,江苏无锡人,张居正当首辅时,他处处和张居正做对,可见此人相当地刺头。(私自认为,张居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罕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