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尚小说网 www.asxs.cc,最快更新幸福员工守则:快乐工作获得幸福生活最新章节!

    被你忽略的正能量

    一张纸对折,对折,再对折……你觉得你能完成几次对折?

    5次?10次?20次?

    用大一些的纸张?用薄一些的纸张?用特殊材质的纸张?

    先试试看。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小实验,人们曾经普遍认为一张无论多大的纸,你怎样对折都不会超过9次,甚至有数学爱好者用了数学推算公式加以证明。纸张的厚度随着对折次数以等比级数增加,同时其面积也在相应递减,因此推算出一张纸对折次数不会超过8,1918次,否则将违反自然原则,绝对不能完成。用于证明的数学公式,即使一个普通的中学生都能理解,于是“一张纸不能被对折9次”被作为一个定律默默地保存下来。理论上,如果能把纸对折9次的话,其厚度会达到一个和它自身相比惊人的数值。长时间以来也有许多人怀疑过,他们纷纷利用手头能找到的纸,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然而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更加验证了这个定律的可靠性。

    直到21世纪初,美国的一档探索节目《流言终结者》试图通过试验,证明这个“流言”或“真理”的真假。节目中,三位试验者进行了试验,开始的时候,他们用钳子夹、用熨斗烫,都没有成功。接下来他们用厚度为0.1毫米、足足有一个橄榄球场大小的纸张开始试验。由于纸太大,试验者用压路机压平纸面,然后用推土机帮助对折,对折进行到了第7次时已经很费劲了,但挑战才刚刚开始。最后,试验者完成了11次对折,最终打破了这个“流言”。尽管试验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有些夸张,但是在没有违反游戏规则的基础上,他们将“真理”变成了“流言”。

    这个试验的成功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人们开始使用不同大小、不同材料的纸张进行尝试。2002年,美国一个叫作布兰妮的学生用1210米长的卷筒卫生纸,花费了7小时,成功将一张纸对折了12次。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目前最新的纪录是:2011年4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圣马克中学师生们将一张接近4公里长的卫生纸,花费了4个小时,对折了13次。

    一张普通的纸,如果能对折21次,它的高度是13421米,而珠穆朗玛峰也只有8844米。为什么我们连一张纸的“极限”和“能量”都难以评估呢?原因在于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智模式。对于一张纸尚且如此,何况一个人呢?

    一百多年来,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田径场上最扣人心弦的场面。在奥运史上,短跑健将不断刷新百米短跑的纪录,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能打破10秒的纪录。于是从那时起,关于人类究竟能跑多快的争论便开始了。最终,全世界公认这样一个“科学论断”:百米短跑突破10秒大关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类的极限速度。

    1968年6月,美国的吉姆·海因斯在萨克拉门托举行的美国锦标赛半决赛中,创造出9秒9的新世界纪录,一举打破了10秒的“人类极限”。海因斯打破10秒记录的同一年,马上又有两名运动员同样跑出了9秒9的成绩。

    20世纪60年代到近几年,不断出现百米记录的刷新者,可是“人类极限定律”也没有闲着,科学家、生理学家及体育研究者通过一个叫作“曲线求律法”的公式,得出了新的“科学论断”:人类在百米比赛中最快不能少于9.6秒,否则就会出现股四头肌腱和膝盖间连接点撕裂的情况。

    像海因斯横空出世一样,一个叫博尔特的牙买加人让全世界为之震惊。2009年8月16日,柏林田径世界锦标赛100米决赛中,博尔特以9秒58获得冠军,并再次大幅度刷新百米世界纪录。

    正是人类对打破限制的渴望,所以超音速飞机被发明出来了;地面上的汽车越跑越快;人类登上了月球;建造出了超过100层的大厦;培育出克隆羊;发明出无所不能的电脑……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只有不断打破自我限制,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使自己的世界不断更新,不断刷新人生记录。

    不可思议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20世纪40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在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企业管理学、成功学等领域被发扬光大。

    简单来讲,心智模式就是一种思维的模式,是一种对人或事的态度。在培训界或成功学领域,有一个古老的推递公式:思维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命运源自思维,心智模式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开始。

    2010年8月5日,当地时间下午两点,一组智利矿工在圣何塞金铜矿作业,山体滑坡造成一条隧道发生塌方,地下700米处的一个应急避难所的矿工们被困在井下。

    从遇难到被救出,矿工被困了69天,比历史上最长的被困时间还长了19天。在塌方事故发生的最初17天内,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幸存。当营救人员将钻探仪送至他们的地下避难所后,矿工们向地面传送了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我们全部33人都在避难所里,我们状况良好。”这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新闻,他们生存的每一天都在创造奇迹。

    对于智利矿工的生还,可以说是矿难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每一个矿工都已经感觉到自己离死神不远了。随着被困时间一天一天的延续、生活补给品的减少,被困矿工难免绝望。经历过灾难困境的生还者都有这样的恐惧,真正使身体倒下、生命耗竭、精神崩溃的原因,并不全是环境的恶劣和生理的衰弱,更重要的原因是等待救援却久久没有结果。

    在未被发现的前17天,如此“漫长无期”的时间里,受困矿工给自己安排了合适的生存规划。首先他们对给养进行了规划,每名矿工两天的给养是两勺金枪鱼、半包饼干、半杯牛奶。接着他们很快建立了生活区和日常生活秩序,他们还组织了负责监管健康和安全状况的工作小组,保持矿井整洁。他们甚至还任命了小组诗人、顾问、传记作者。

    当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后,矿工们开始节食。几天后,营救人员通过营救通道用小管子给他们送去了药物和食物。圣何塞金铜矿周围的人们给他们送去了圣经、好莱坞大片和特别食品,以使他们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并且他们每周至少一次通过信件和视频与家人进行交流。

    在一个黑暗封闭、缺少食物和水、长达17天没有任何获救迹象以及69天的地下生活,此时不用谈什么坚强,换成你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处境?失望、痛苦、难过、萎靡不振,许多情况下,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会因为受难者抢夺生命资源而产生混乱,接下来,受难者无法接受微弱的生命对自己的煎熬,最终选择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正是由于受困矿工对生命的渴望和爱护,他们秉着乐观自律的心智模式,迎来了命运的最终转变。做一个很糟糕的设想,即使智利矿工最终没有得到救援而失去了生命,但是他们至少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是快乐的。

    快乐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快乐?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没有唯一定义的概念。快乐是一种人在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开心。它是抽象的,亦是具体的;它是无形的,亦是有形的。我们触摸不到快乐,但它却能在我们的脸上表现出来。那就是我们的笑容,淡淡的,羞涩的,灿烂的……它证明了那时的我们是快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需我们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都笑一笑,那么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即使像孔子这样给人感觉刻板、无趣的人物,也是主张快乐的。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论语》的开篇,就用“悦”“乐”“不愠”四个字,给学习定下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儒家思想中对于快乐的肯定,也明显多于其他各家学说。孔子在学习方面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仍然是学习的快乐精神。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

    可能正因为孔子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精神的人,即使他常常碰壁,也总能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还注意不时地让身边的弟子也放松一下。《史记》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在郑国和弟子失散后,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城东门口,被郑国人看见了,就对寻找老师的子贡形容孔子“落魄得像个丧家犬”。当子贡把这些话转述给孔子听时,孔子反而笑了,自嘲道:“说我像一只丧家犬,还真是像啊!”他竟一点儿也不懊恼。

    对快乐的理解归结于一个词——积极。这联系到一个动机概念——积极心理学。这几年,积极心理学成为了一个很热的关注点。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哪门课程是上座率最高的课程?统计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最受欢迎的课程不是法律类课程,不是管理类课程,也不是经济类课程,而是积极心理学课程。

    哈佛大学主讲“积极心理学”的老师——本·沙哈尔,提出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模型。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沙哈尔老师的理论,便有了下面积极心理学的“六角星模型”。

    积极心理学=动机+自信+乐观+韧性

    (1)动机:快乐需要意义

    问一个人,怎么样才会使你更快乐?他回答:“我需要更多的钱,我需要有房子,我需要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有没有思考过,快乐的动机是什么?

    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