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伐袁术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夜时分,韩暹大军四出,到处放火,接应曹大军入寨。张勋军顿时大乱。曹则乘势掩杀,张勋狼狈败走。
曹一路追杀,赶到天明,正撞纪灵接应。两军相迎,恰待交锋,却不料韩暹引军杀来。纪灵大败而走,曹继引兵追杀。
这时,就见山背之后一彪军杀到,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幡,四斗五方旌帜;曹细看,但见金瓜银斧,黄钺白旄,黄罗销金伞盖之下,袁术身披金甲,腕悬两刀,立于阵前。
遥望曹,袁术立马大骂,道:“曹,背信弃义之人!”
曹大怒,环视左右,喝道:“谁与孤擒下袁术狗贼!”
话音刚落,只见身后一将挺戟向前,冲出阵去,曹视之乃夏侯惇是耶。
袁术阵中之将看到夏侯惇杀到,便也挺枪去迎。可是二将相交,战不到三合,便被夏侯惇斩伤其手臂,那将忍痛弃枪而走。
曹则麾兵冲杀,一时之间,袁术军大乱。曹并无停息之意,依然引军从后追赶,抢夺马匹衣甲无数。
袁术引着败军,落荒而逃,可是其走不上数里,就见山背后一彪军马杀出,截住自己的去路。
袁术观之,当先一将乃荆州名将徐晃是也。不待袁术有所反应,徐晃已经策马而出,大喝一声:“反贼!还不受死!”
袁术也顾不得骂尹铭多管闲事了,吓的慌忙逃走,其麾下余众皆四散奔逃,徐晃挥军而上,冲入其中大杀了一阵而回。袁术逃出徐晃军的追杀后,便四处收拾败逃之军,奔回淮南去了。
曹得胜,邀请徐晃并韩暹等一行人马到徐州,大排筵宴管待,所有军士都有犒赏。
次日,徐晃辞归,以待来日共起军伐袁术时再见。曹则拜韩暹为沂都牧,义勇将军,就留其据守在徐州,归曹仁统制。
袁术败回淮南,并不甘心,随后便遣人往江东问孙策借兵报仇。
孙策闻听来人之言,怒极喝斥道:“他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叛贼乎!”遂作书以绝之。
袁术使者赍书回见袁术。袁术看毕,大怒道:“黄口孺子,何敢乃尔!吾先伐之!”
其话音未落,长史杨大将便出列力谏,言目下不可四处树敌,袁术这才不提出兵伐孙策之事。
可是孙策自发书后,就担心袁术心胸狭窄回起兵来袭,为防袁术兵来,点军守住江口。
忽闻曹使者至,拜孙策为会稽太守,令起兵征讨袁术。孙策乃聚众商议,便欲起兵。
其长史张昭说道:“袁术虽然新败,但其兵多粮足,未可轻敌。不如遗书曹,劝他南征,吾为后应:两军相援,袁术之军必败。万一有失,亦望曹救援。”
孙策听的有理,便从其言,遣使以此意告知曹。曹闻报孙策遣使致书,便览书细看;随后又有人来报袁术说乏粮,劫掠陈留。
曹感到时机到来,便欲乘虚攻之,遂兴兵南征。当即令曹仁守许都,其余皆从征:共起马步兵十七万之众,粮食辎重千余车。一面先发人会合孙策与尹铭。
曹大军至豫州界上,汝南徐晃早引兵来迎,曹即命请入营。相见毕,曹言抚慰。其后,曹即分徐晃一军在左,又令曹洪一军在右,自统大军居中,令夏侯惇、许褚为先锋。
此时,袁术已经知道曹大军至,便令大将张勋引兵五万作先锋。两军会于寿春界口。
两军相对,张勋当先出马,曹大营夏侯惇亦跃马而出,二将相斗一起,张勋虽有武力,却哪里是夏侯惇的对手。与夏侯惇交战不三合,就觉力不从心,当其欲转身逃去之时,被夏侯惇一刀斩落马下而死。
袁军见其主将一死,袁军兵士们便如无头苍蝇,四处而逃,此战袁军大败,败退之军奔走回城。
而此时,忽报江东孙策发船攻江边西面,曹洪引兵攻东面,荆州徐晃亦引兵攻南面,曹亲自引兵十七万攻其北面。如今四下兵锋而至,袁术闻之大惊失色,急忙招聚淮南的一众文武前来商议对策。
长史杨大将出列说道:“寿春水旱连年,人皆缺食;今又动兵扰民,民既生怨,兵至难以拒敌。不如留军在寿春,不必与战;待彼兵粮尽,必然生变。陛下且统御林军渡淮,一者就熟,二者暂避其锐。”
袁术想不到短短时日,自己竟然就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当即实在无他法,只得用其言,留陈纪、陈兰而人分兵十万,坚守寿春;其余将卒,并寿春库藏金玉宝贝,尽数收拾过淮而去了。
曹军十七万征伐袁术,日费粮食浩大,时下其领地诸郡又逢荒旱,军粮一时接济不及。曹只得催军速战,然而陈玘等人却是闭门不出。曹大军相拒月余,此时粮食将尽,便致书于江东孙策、汝南徐晃,借得粮米二十万斛,可是依然不敷支散。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曹道:“魏王,我军兵多粮少,当如之何?”
曹沉吟片刻后,说道:“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王垕直言道:“如此,恐兵士倘怨,如何?”
曹望着王垕摇了摇头,说道:“汝不必多管,吾自有策。”
王垕不敢多问,只得依命而行,逐以小斛分散。而曹则暗使人各寨探听,一探便知各寨上下无不嗟怨,皆言魏王欺众。
曹眉头紧蹙,当即乃密召王垕入内说道:“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
王垕自无心机,当即便问道:“魏王欲用何物?”
曹冷然说道:“吾欲借汝头以示众耳。”
王垕闻言顿时大惊,说道:“某实无罪!”
“唉!”曹仰天一叹:“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