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尚小说网 www.asxs.cc,最快更新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最新章节!

“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其实上指“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成语的结构一般很定型,不可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者增减之中的成分。像“任重道远”不可以改成“道远任重”等。当然,有的一定条件下,成语也可灵活运用。

    因为成语有精练、形象之特点,所以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语言简意赅,若使用得当,可让语言简洁,增加修辞效果。像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事可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里边用了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鲜明简洁地勾勒出了司徒雷登孤立无援、可怜兮兮的样子。

    一句话,成语是一类具有意义的双层性、比喻性与结构的定型性的语言形式。

    知识点:成语、来源、双重性、比喻性

    为什么说谚语和俗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汉语里面有很多的谚语,并且是自古就有的。《史记》里面就有很多古谚,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能够说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发出来的,是在它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凝练,而且广泛地流行开来,能够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句。它们具体来源于何时何地,是什么人创造的,一般弄不清,而是在人们之间互相口耳相传,历久不衰,它们是相对稳定的,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一个谚语常常有好几个说法。

    谚语常常又叫俗语,像《红楼梦》中的两段:

    紫鹃道:“姑娘身上不大好,依我说,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是‘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况这里自老太太、太太起,那个不疼姑娘?”(第82回)

    那刘姥姥先听很艰难,只当是没想头了,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第6回)

    所说的“俗话说的”实际上也就是谚语。有很多人认为谚语和俗语有异,应有一些区别。即使有些区别,那其实也是大同小异。拿具体的一句话而说:还很难定个界限,说哪个就是谚语,哪个就一定是俗语,像“这山望着那山高”、“人怕出名猪怕壮”、“淹死都是会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等等。

    说话、写文章运用谚语或者俗语,都能带来相当好的修饰效果。像上面说到的《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出口说话生动形象,也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特点。又像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有—句话:“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运用谚语来说明一个道理,不仅活泼生动而且准确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度。

    知识点:谚语、俗语、短句、活泼

    为什么唐伯虎把自己称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一字伯虎,苏州人。在晚年开始信佛,便根据《金刚经》经义自号六如,也叫六如居士。他是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之一,他的山水与花鸟画在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人物仕女画效法张萱,有晋唐遗风。唐寅是吴门画派中用笔最活、技法最全的画家,因为画法能融入宋元工写的特色,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艺术绘画。

    唐伯虎年少时就是个“狂生”,他16岁中秀才,29岁与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一起赶往南京乡试,中解元,所以又被称为“唐解元”。第二年又进京会试,不幸因科场贿案而受牵连下狱。唐伯虎出狱后性情大变,终日沉醉于诗酒中,或游玩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使自己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回乡后,他在苏州城西北的桃花坞盖了座“桃花庵”,以卖字画生活。后来请求画画的人非常多,应接不暇,只好暂时请老师周臣帮忙,声誉比此前更大。唐伯虎曾自己刻一枚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的生平事迹与艺术历史的确成了后人画家争相模仿的理想式样。他的“风流”引起了“三笑姻缘”故事的产生与流传,虽然说是盲词弹唱不定一格,但可以从中知道后人对他中年以后“百年障眼书千卷,四海资身笔一枝”式的浪迹生涯的欣赏之心。如今“三笑”的故事还被编成了电影,这种事在古代名家中是很少见的,因此唐解元的名字几乎是家家知道,连妇人小孩也都知道。

    知识点:风流、书画、狂生

    为什么扬州画派为“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最具代表性的说法的八人是金农、黄慎、郑燮、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但我们通常所讲的扬州八怪不仅仅就指他们八人,说法有很多,有8到15人。根据扬州人的说法,“八怪”就是本地方言中奇奇怪怪的意思,和8关系不大。所以“扬州八怪”指的是8人也好15人也好9人也好,总之就是指那些风格怪怪的画家,也许把他们称为“扬州画家”会比较好点。这15个画家,多数都专长花鸟,特别是梅竹,也有的擅长人物或山水,对花卉个个都很精通擅长。

    “扬州八怪”是在石涛以后,清中后期出现的一批敢于改革变法、讲究文人意趣的画家。他们虽然生长在扬州,但都把扬州作为艺术阵地,他们通晓诗、书、画、印,使中国画坛在晚期表现良好的文人风尚和修养。他们提倡个性抒发,风格粗放,大胆创作,不拘小节。他们所画的那些变形的物象是在艺术中没有出现过的,八怪是中国传统绘画全面转向现代的转折,对后来的海派甚至当代画家李苦禅、潘天寿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他们当中数金农(冬心)和郑燮(板桥)的名望最大。

    郑板桥造型古拙的人像给齐白石带来很大的启发。他的画表达了这一辈子独守清风、两袖清风的志向,其中也潜藏了愤世嫉俗的满腹牢骚。就像他后来题画马的诗中所说的“于今画马,有顾影酸斯之怜怜态”,借此抒发画家的苦涩和世事艰辛的心理,他常说“世上已无伯乐”。后来他又画了《瘦马图》,题诗说:“而今衰草斜阳里,人作牛羊一例看。”其失意和不平的心理一目了然。

    金冬心擅长画“江路野梅”,就取其“天大寒时香千里”之意,使传统的文人增添了一份粗野的强悍。此外,他又擅长瘦竹,所谓瘦竹,就是根据多寿的意思,画竹全用“星”式,与郑板桥的“介”、“个”法大大不同,但都很有趣,表现出一派天真与纯挚的情怀,使那“自然饱风霜耳”的瘦竹成为他赤子心的真实写照。

    知识点:扬州八怪、画家、影响

    为什么郑板桥的画、字和诗被

    称为“三绝”

    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是个“风流雅谑”,愤世嫉俗,怪吝成癖的人。他一生所走过的是一条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曾有诗这样写着:“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清·蒋心余)。对板桥书画特征作了确切的艺术概括。

    郑板桥一辈子作画,“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专画兰、竹”。他留给了我们一幅幅“兰图”:《幽兰图》、《从兰荆图》……他笔下的兰花,或遒劲傲立,就像不屑权贵、不同流合污;或雅逸飘幽,好像在远避世尘而悠闲自得。板桥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墨竹画,也最能体现出他的“怪”。他曾在《墨竹图》中题款曰:“昔日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板桥作画不受传统、古法的约束而是敢于改新,注重创造。

    “板桥作字如写兰”,他的字和他的画一样“怪”,称“板桥体”。古人写字,或行书,或隶书,或草书,或楷书,一种字体用到底,绝不半途换体;可板桥就不同了,一幅字虽以行为主,但中间却杂一些楷、草、隶、篆等各种字体,这是他的一怪。另外,板桥写字,字体一会大一会小,一会浓一会淡,一会长一会扁,一会正一会歪,这是他的另一怪。你说怪可又不怪,它看着乱,但又有序;看着歪,但又是正,它字字相关,字势相融,统览全篇,便让人觉得协调有致,形俊意远。

    板桥作诗,多是画面题诗,他不在意雕琢,却十分注重意境的创造及自我的体现,常借诗抒情,愤世嫉俗。曾有这样一首他的题画诗:“春风春雨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谁知己,打破鸟盆更入山。”读完此诗,我们不难了解作者为世上知音少而发出的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超脱世俗、高傲自信的特点。

    知识点:郑板桥、画、书法、诗

    为什么各行各业的总称叫“三百六十行”

    在我国民间,人们通常喜欢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来形容行业颇多,形容人无论干哪行,只要经过自身不断的刻苦钻研,都可以有所成就。

    为何人们非要取用三百六十行,而不是以三百五十行或者三百七十行等数来形容行业的多呢?

    根据考查,“三百六十行”文字始出于明嘉靖年间,文学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作者用“三百六十行”来明确表示明代的各行各业大比宋时的多。在这之前,我们的祖先早就习惯“三十六”这个数来表示很多之意。早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南齐书·王敬则传》,就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策”这一说。之后有人还经常借用“三十六”数来作为基数来与某数相乘,用来表示比三十六更多的含义,像《西游记》时说到的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道家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很明显,七十二、三百六十全是三十六的倍数。而清末徐珂撰写的《清稗类钞·农商类》里面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反其分工而约计之,日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皆就成数而言。”依照这样的看法,三百六十行只是广意指各行各业的统称,是一个虚数而不是个实数。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农历一年为三百六十天,每天学一行或者干一行,整年就能学成或者干成三百六十行。或是说,一个人至多可从学或者干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则就是借用三百六十天而来的,它是一个整数。另有的认为圆周共计三百六十度,这些是西亚两河流域人发现的,从古至今世界通用。“三百六十”从时间上跟空间上来看,全是整数。“三百六十行”有天下全部行业的含意,上下左右和古往今来的行业全都包括进去。此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知识点:三百六十行、统称、虚数

    为什么第一次结婚的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在我国古时候,犯了罪的人,全要被刮去头发跟胡须。像秦汉时期,有两种常用的刑法,一种叫做髡刑,即刮去头发;另外一种叫耐刑,即剃去胡须。通常说来髡刑要比耐刑重些。反之,遵纪守法的人,无论男女都要蓄着长发。当时男子到20岁时要行“冠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盘成发髻,称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代表成年了。因此,男子20岁也叫“弱冠”。女子到15岁行“笄簪之礼”,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之后插上簪子,代表长大成人了。因此女子15岁称“及笄”。

    由此可见,“结发”一词原先指男女成年的时候。汉代苏武有首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那以后,依照这首诗,结发又被视为“结婚”的意思,同指夫妻。男女结发之后就变成了能结婚的成年人,此时结婚也称做结发夫妻。

    人们叫成年之后第一次结婚的夫妻为元配结发夫妻。如果再婚,就不再是结发夫妻了。

    知识点:夫妻、结发、结婚

    武则天为什么留下一块无字碑

    乾陵“无字碑”立于长安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前,高大雄伟,闻名于世,但碑上没有刻一个字,引得历代无数的游人和学者抚碑遐思,不得其解。到目前为止对“无字碑”的由来大致有几种说法。第一:德大说。有人说武则天以女子称帝,创前代未有之奇局,自认为功高德大,可与秦始皇相媲美,可仿效秦始皇立无字碑。其二:自惭说。有人说,武则天喜欢自诩,临终大树贞石,以歌功颂德,但撰写碑文时,愧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因而留下了“无字碑”。其三:称谓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武则天自立的,而是唐中宗李显给武则天立的,白碑立好后,李显在武则天的称谓是书为皇帝还是镌为母后问题上举棋不定,从而形成了“无字碑”。其四:非碑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碑,而是“祖”。“祖”代表宗庙,当然不写文字。其五:遗言说。即是认为武则天在遗言中说:“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而为无字碑。从目前情况看,遗言说比较合适。

    知识点:武则天、无字碑、遗言说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